还在惊讶于明星日薪208万的超高收入吗?
醒醒,那已经是过去式。如今一位国外的虚拟主播已经超越了她,以时薪百万再次刷新大众对于财富的想象。
vox中国首播,直播一小时营收破百万
5月6日晚,虚拟主播vox在B站开始了自己的中国首秀。为什么强调中国首秀,因为vox准确的说应该是外国人。
按照设定,他本为日本400年前的恶魔,以声音蛊惑人心。曾有一座城堡,容纳约500名族人一起生活。后为德川的家族所灭。因为恶魔之血而在400年后复活,希望通过网络了解现代社会并重组族群。听起来有点像哄小孩玩的,但首播盛况却足以证明他的影响力。
由于vox的官方语言为英文,因此B站直播当晚中国粉丝基本上相当于进行了为时一个小时的大型雅思听力测验,不少粉丝边拿翻译器边看。但就是这一场“门槛不低”的直播却拥有超强吸金能力。从开播到结束,刷礼物的基本就没停下过。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在这场1.7小时的直播中,付费人数接近4万人次,互动人数更是超过了5万人次,营收111万人民币,在当晚登上了实时热门的首位。截至记者发稿,该账号下已经有了近83万粉丝,涨粉速度也相当惊人.
虚拟主播就是会出声的“玲娜贝儿”?
要想了解vox为什么如此吸金,就必须要了解“虚拟主播”。
“虚拟”二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元宇宙、Ai等。但其实“虚拟主播”更像是一个二维版会出声的“玲娜贝儿”,并不是真的由系统生成的虚拟偶像。
虚拟主播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虚拟”的外表,也被称为“皮套”,也就是他们在直播时对外呈现的形象,通常是 live2D 模型。而另一部分也就是“主播”的内在,也被称为“中之人”,由真人为“皮套”提供声音、动作、表情的演员,某种程度上说,这才是一个虚拟人的“灵魂”。
如果再说得直白一些,就是普通主播换张“漫画脸”,做的事情也和主播们一样,唱歌,打游戏,聊天,尽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面去下手。
在B站创下一小时百万营收的vox隶属于日本知名虚拟主播公司彩虹社,跟其他虚拟主播公司不同的是,除了各种主打可爱风的萌妹以外,彩虹社旗下也有很多男性帅哥主播,类似于叶,葛叶等男性主播吸引了大量女粉丝,vox隶属于NIJISANJI EN分部。
4月28日以运营彩虹社为中心的ANYCOLOR向东京证券交易所提交了上市申请,并被批准,预计6月上市,到时将成为VTuber界首家上市公司。凭借着旗下150名虚拟主播,ANYCOLOR三个季度的营收已超过5亿日元,市值折合人民币达23亿。
近些年国内虚拟主播产业也逐渐兴起,只不过大家更习惯称呼他们为VUP。除了企业化的IP,虚拟主播圈中也有不少素人主播,这也成为“副业”的一种选择,只不过比起写公众号和拍抖音,做VUP的前期投入并不低。
虽然VUP的灵魂是“中之人”,但拥有“皮套”是基础。据豹变报道,素人主播出道需要手绘、模型和live2D软件,加起来投入成本至少在两万元。每一次换新造型,都得重新请画师绘制,至少5000元以上。“皮套”也可以在淘宝上购买,报价在几百到几千不等 。价格越高,原画在设计和上色上就越精致,建模包含的动作也越丰富。
近些年,虚拟主播逐渐火爆,但和所有“泛自媒体”行业一样,流量和粉丝依然是关键。据悉,她们的收入依旧与直播间表现挂钩,薪资结构以底薪+提成为主,流量和粉丝消费是提成关键,并需要考察直播时长和天数。因此,这个行业二八效应明显,头部主播就像vox能够时薪百万,但大多数底层主播其实也仅能“当个爱好”。
从初音未来到A-SOUL,虚拟人正在取代偶像练习生
无论是vox这样的VUP还是初音未来、A-SOUL这样的虚拟艺人,她们本质上与网红、偶像艺人具有相似职能,都是一种“内容消费”。但由于近些年国内偶像产业停滞,网红、偶像负面新闻频出,“塌房危机”让不少消费者和投资者都望而却步。这也给了“虚拟人”扩张的机遇。
据悉,一直主打偶像产业的乐华娱乐近些年发力虚拟偶像,2020年年末虚拟女团A-SOUL出道,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流量,一周年纪念直播仅3.5小时就收到了125.71万元。
不夸张的说,A-SOUL的吸金能力恐怕已经可以比肩乐华一哥王一博。据乐华赴港上市申请书,A-SOUL以一己之力撑起了乐华的泛娱乐业务,2021年乐华的泛娱乐业务达到了3787万元,同比增长了接近80%,毛利率更是达到了77.7%。
整个虚拟人产业都在近两年呈现井喷之势。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虚拟艺人核心市场规模34.6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到62.2亿元;2020年虚拟艺人带动周边市场规模为 645.6 亿元,预计 2021 年为 1074.9 亿元。《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显示,到2030年,我国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其中身份型数字人(包括虚拟偶像、虚拟分身等)约占1750亿,服务型数字人约950亿。整个虚拟人市场依然是一片蓝海,或许对于不少真人偶像而言,成为虚拟人的手下败将已经是事实。
对于大众而言,不论真人还是虚拟人,都不过是一种“内容消费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