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鳗快报》文/高伟
基金公司也能走到穷途末路!近日,被称为“空壳”的国开泰富基金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这家成立近9年的基金公司,现在却真正“社死”:没有产品,没有基金经理,控股股东要甩卖股权,公司要改头换面……
国开泰富基金“社死”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控股股东甩卖股权
近日,证监会发布《国开泰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持股百分之五以上股东事项反馈意见》,对欲成为国开泰富新控股股东的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国管)提出系列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要求,北京国管就其成为国开泰富控股股东后国开泰富的发展定位、战略以及北京国管如何推动国开泰富长期发展进行说明。此外,请北京国管对本次股权变更后国开泰富专户子公司发展规划、定位作出说明。还要求北京国管提供完整审计报告,补充说明(曾)持有证券公司股权并参与证券公司公司治理有关情况。
早在2021年9月底,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的一则挂牌信息显示,国开证券作为转让方,拟转让其持有的国开泰富基金66.7%的股权,转让价格约为3.74亿元。由于直接关系控股权的变更,对于谁会成为国开泰富基金的控股股东,挂牌之后一直未有明确的受让方信息,只是在2021年11月29日,国开泰富基金提交了变更5%以上股权及实际控制人的申请。
《电鳗快报》注意到,纵观公募基金行业20多年来,除了有一家合并之外,基金公司的数量一直是在稳步增加的,但这种情况不一定是尽善尽美的,益民、华宸未来等一直发展停滞,而国开泰富基金已经全部清盘了产品。
“目前的基金行业,资源对于头部公司的倾斜非常多,让很多中小公司面临着非常不利的竞争环境,这就需要中小基金公司、新基金公司积极拓宽业务创新发展。”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呼吁公募基金后台运营业务外包由试点转常规,支持中小基金管理公司降本增效,聚力提升投研能力。引导经营失败的基金管理公司主动申请注销公募基金管理资格或者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市场化退出,推动构建优胜劣汰、进退有序的行业生态。
国开证券“打错牌”
据《电鳗快报》观察,国开泰富基金成立于2013年7月16日,注册资金3.6亿元。从未转让前的国开泰富基金的股权结构来看,国开证券持股比例为66.7%,是公司第一大股东;国泰证券投资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33.3%,是公司第二大股东。若此次转让最终完成,国开证券相当于清空了国开泰富基金的全部持股。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8月,国开泰富基金最后一只基金——国开泰富货币市场证券投资基金发布清算报告。至此,国开泰富基金成为一家真正“空壳”的公司。目前,该公司旗下既无基金产品,也再无基金经理。
Wind数据显示,自2013年成立以来,国开泰富基金净资产规模一直未超过10亿元。2016年末,基金公司净资产规模曾达到8.99亿元,为其“峰值”。2017年后,国开泰富基金开始走滑坡路,规模一路下跌:2017年至2021年管理净资产规模分别为6.59亿元、6.22亿元、2.92亿元、1.05亿元、0.68亿元(截至2021年6月底)。
《电鳗快报》注意到,国开泰富基金近几年持续走下坡路,或与高管频频变动有关。2018年4月26日,国开泰富基金原总经理李鑫因个人原因离职,朱瑜代任总经理;2018年6月12日,公司再次发布公告称,朱瑜因公司业务发展需要离任,任命杨波为新任总经理;2018年8月7日,朱瑜再次上位公司总经理,杨波卸任;2019年7月22日,朱瑜成为国开泰富首席信息官,一个月之后,朱瑜离任公司首席信息官,由李正欣接任,李正欣同时担任公司副总经理;2020年10月16日,由于郑文杰不能履职,由朱瑜代任董事长一职;2021年1月5日,国开泰富基金董事长郑文杰离任,孟天山接手新一任董事长。
不管是李鑫、朱瑜、李正欣,还是郑文杰,均清一色来自控股股东国开证券。眼花缭乱的高管表更,显示出控股股东在人事上打法有些迷乱。相关专业人士指出,一把手的风格往往会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公司的人事、财务等关键政策。基金公司高层的频繁变动,可能导致人心浮动,在业务层面,则可能影响基金经理能否安心做投研;对公司治理而言,也会影响其连续性。
《电鳗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