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徕卡,定了。
关于二者联姻的消息已经传了许久,官方的公告不算是惊喜,更像是拍板。
▲ 小米欧洲影像专家团队摆放徕卡德国总部. 图片来自:小米
小米手机的影像又可以多一块「名片」。
而小米最强代言人雷军,也在其微博和公众号里,透露了一些的细节, 也给予了不少的解读。
归根到底,小米和徕卡在影像上的合作深度,基本上围绕着相机成像的所有流程,目的则是助力 7 月份小米新旗舰的影像力。
最终的成效,比如说色彩、影调等等,是否有「德味」,以及小米手机的影像能够让人耳目一新,可能还要等最终的产品落地。
从之前的传闻上,7 月份的小米新旗舰配置几近拉满,再加上徕卡的助力,可谓是「冲高」新希望了。
▲ 有人猜,小米 7 月份的新品会有实体快门按键. 图片来自:小米
无论是有德味,还是小米手机上印有「小红点」,亦或是有着独特的影调氛围,我更希望小米能通过与徕卡的合作,摸索出自己品牌的影像主线。
也就是,小米影像要有自己的「特色」。
小米手机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除了性价比和 1999,好像没有其他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
倘若具象到影像上呢?
是首发索尼或者三星某某传感器,是首发一亿像素,又或者是 DxO Mark 里很高的分数。
比如,在 MIX2S 的发布会上,其相机分数超过 iPhone X,成为当年 PPT 里重要的一页。
也就是说,小米手机的影像,更多的是以一种较为具象和具体的数据呈现在人们面前。
▲ 首发高通旗舰处理器,已成为小米手机的每年保留项目.
与小米数字旗舰产品相同,基本上更多的是围绕首发新的旗舰处理器这类核心硬件展开。
在以往的手机「蓝海」里,小米凭借这套打法攻城略地,拿走相应的市场份额。随着市场的厂商越来越多,核心硬件几乎人手必备,同质化凸显,「一招鲜」难以吃天下。
影像这里也是,以往靠着高像素、新传感器就足以承托起产品的影像力。但随着传感器逐步沦为大路货,大底高像素人人有,影像实力也逐步走向了一个「综合」实力。
另外,随着计算摄影的权重提升,各厂商对于成像风格的理解,也渐渐成为影像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像雷军在公众号里写的那样,现在的旗舰产品能「拍得清晰、拍得精致」,但离创作还有距离。
其实这个需求与传统相机厂商较为类似,先解决的是「拍得到」,然后再「拍得好」。如何拍得好,这就是各个厂商在影像上的积累了。
比如说,蓝天、大树、红花在各角度的光照下,该以何种「色彩」来表现,才会显得自然,而不是简单的加饱和度。
▲ 小米 12 Pro 的影调相较于前代有所优化.
此前小米产品在硬件上的堆料,更像是从源头上解决「拍得到」的问题,而后续的相机功能和算法,其实也是解决「拍得到」。
至于色彩影调这部分,此前在小米发布会上,或者产品里并没有统一的描述和呈现方式。
此番与徕卡的合作,德味滤镜,徕卡的水印可能只是次要,·小米能借助徕卡找到自己品牌的影像特色才应是一个核心。
增强影像实力,在与徕卡合作之前,小米几乎尝试过了所有的方法。
▲ 从左到右分别是超广镜头、一亿像素 HM2 主摄以及长焦(液态镜头).
最早的首发传感器,大底、大光圈等等,后续在 MIX Fold 上,也首发了「液态镜头」和「独立 ISP」,只不过效果不够明显,暂且搁置。
小米几乎把市面上应有的影像「趋势」都做了一遍,但每次似乎都是浅尝辄止。产品的迅速迭代,相应的技术倘若没有明显的成效之后,也被「雪藏」。
与传统影像品牌的合作,在手机厂商之中,可能不再新鲜,联名带来的红利也在逐步削弱。
▲ vivo X80 Pro.
在已有的联名之中,华为、vivo 算是最为成功,前者一举奠定了影像和高端的双重地位,而后者则「锦上添花」,影像特色深入人心。
的确,在早期的合作中,影像品牌带来了十足的关注度,但后续其实更多的则是凭借着手机品牌自身的研发和努力,才把关注度转化为优势。
华为 P、Mate 系列在 RYYB 传感器上的深耕,vivo 则掌握了微云台防抖技术,这些独家的技术优势,辅以传统厂商的加成,促使了它们的产品影像上的优势。
▲ vivo X 系列标配的微云台技术.
不可否认的是,徕卡品牌本身在影像行业中有着十足的影响力,并且已然破圈,认知度要远胜于其他品牌。
并且相对于其他品牌来说,徕卡不仅仅在产品上有着独到之处,在布道摄影文化上,也有着独一份的高度。
几乎每个摄影论坛都会躺着一个霸榜的讨论,「徕卡是 135 画幅的终点吗?」这也是徕卡之于其他影像品牌独特的存在。
与之联合,纵使当下的「联名」红利正在消退,但仍然能够换取足够高的关注度,尤其是配合互联网品牌的小米。
只不过,能否把高关注度转化用户,是小米接下来的一个挑战。
以及,如何围绕徕卡品牌,创造出一些独有的优势(包括硬件和软件),进而成为小米产品影像上长期发展的主线,也是小米需要慎重的考虑。
从「为发烧而生」到「黑科技」再到「米粉心中最酷的公司」,小米的口号一直比较意象。
一直到现在,小米的产品其实仍然围绕着「性价比」在做文章,最新的处理器、最好的屏幕、大功率闪充等等。
当把所有的产品归纳到一起,很难有一条清晰的进化路线,更多是追随市场的主旋律。
硬件上首发处理器,2K 高刷屏,高功率快充,一亿像素等等。机身的设计,每代都有着各自的坚持。
真正的核心 MIUI,近来也有些迷失。在小米冲高关键年里,MIUI 12 拖了后腿,迫使小米不得不快速调整,MIUI 12.5 的上线,以及精简功能的 MIUI 13 快速回正。
华为的 P 系列,就是影像为主,vivo 的 X 系列同样是以设计和影像,OPPO 的 Find X 系列,同样是围绕着设计和探索。
小米的数字系列在很多人眼中,仍然还是「性价比」为主,难以提炼出小米的一套产品进化主线。
上一代小米 11 Ultra 的影像实力已然在国产前列,但后续不牢的价格把控,让小米 11 Ultra 价格跳水,最终失去了用户口碑。
7 月份即将面世的新产品,可能是小米 11 Ultra 的后续,更优异的「影像」也将再次成为 Ultra 系列的主打卖点,这也会是此系列的主线。
而其他的数字系列是否也会获得徕卡「影像」的助力,成为小米产品长期更新的主线?
这几年,小米一直在试图摆脱「性价比」的标签,甚至用 Redmi 来分担出货压力。
只不过,最终火了 Redmi K 系列,不主打性价比后,小米的数字系列有些迷茫,少一个落脚点。
此次,小米与徕卡的合作,可能是近年「转型」最好的时机,也是小米数字系列最合适的落脚点。以及,7 月份即将发布的新品也是近年「米冲高」最关键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