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甚至不敢看净值”之后,杨锐文最新发声:看好新能源、自主可控和消费复苏三大主线

观点
2022
06/17
16:47
亚设网
分享

6月17日,景顺长城股票投资部执行总监杨锐文发表最新观点。杨锐文认为,全球通胀背景下,中国较低的通胀水平为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留有空间,随着经济刺激力度不断加强,中国将走向复苏的态势。

杨锐文对未来的市场持乐观态度,剩余流动性持续过剩态势下,大概率仍是成长股行情,看好科技的崛起与消费的复苏。当下较为明确的投资方向是:能源线、自主可控线以及消费升级线。

今年的前面4个月,资本市场遭到重创,杨锐文在管基金也遭遇较大的回撤。他坦言:“在4月那段最黑暗时刻,我甚至都不敢看自己的净值。那段时间,每天都有各种负面信息扑面而来,如果说我不慌也是不可能的,正如上次直播所说,这种时候咬咬牙就熬过去了,相信雨后必然是晴天。我们并不是盲目地躺平,而是从内心深处坚信,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中国人都能克服。”

以下是杨锐文的主要观点:

看好中国科技企业5-10年的发展

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是无与伦比的,我们中国的劳动力整体素质和数量都是无可替代的。那段时间,很多人看到越南的高增长的出口数据,各种中国制造的崩溃论又在病毒式传播。然而,越南更像是我们的产业链的延伸,并不完全是替代。越南随后的出口增速也同样受到中国疫情的制约。

中国90年代的高校扩招为今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天量的工程师,这不是其他发展中国家能快速复制的。我们的优势不局限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全产业链优势,还有我们的天量工程师的培养能力。厂房、公路、电厂、码头等基础设施,追赶需要几年。但是,工程师的培养和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升,没有10年-20年的沉淀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优势给我们的科技发展和崛起争取了较长的时间窗口。

谈到科技的崛起,可能并没有很多投资者相信我们的科技。以至于,我们投资的过程中经常能听到各种质疑声。事实上,武断地拍脑袋,不仅无济于事,更有可能会被过去的认知蒙蔽双眼,忽视了事物本身的发展。

从我相对熟悉的半导体产业来说,今天的半导体产业和18年的半导体产业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收入、利润还是产品线各方面。这只是过去了四年时间,如果再给四年时间,可能发展速度会远超出我们的预期。

对于科技的发展,比尔盖茨有句名言:人们往往高估一年的变化,低估十年的变革。

在过去两年,我们越来越深刻感受到中国科技品牌的崛起,从手机端的华为、OPPO、VIVO、小米,到无人机的大疆,再到造车新势力的蔚小理等等,我们看到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攻城掠地,同时也在海外快速扩张。

在我们过去的印象中,我们的科技股主要是2B业务主导的零部件公司,很少有2C业务主导的产品型公司。但是,这几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微笑曲线的更上端,以设计研发、品牌为主,而不只是制造。

在这轮疫情,我们也能看到这些科技品牌公司尽管国内业务受到疫情影响,但是,海外的业务依然高歌猛进。在过往,我们看到中国很多成功的品牌型公司是以强大的营销能力为主要的推动力,但是,今天营销的作用已经大幅度降低,更重要的是产品本身。我们现在很重视企业能否打造出让人惊艳的产品,能不能真正给消费者创造价值。我们确信已经看到了越来越多中国公司做出了充满创新性的产品,相信这些执着于产品本身的公司最终会展现出强大的爆发力。

我们深信中国科技必将崛起,我们也将矢志不渝地坚持投资中国的新兴科技股,希望能为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我们同样深信中国科技股也能和美国科技股一样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我们做投资还是需要对未来乐观,悲观无济于事。换个角度来想,如果中国科技无法崛起,这几乎意味着中国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我们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也几乎不可能有什么行业能实现持续成长。

中国低通胀留有宽松空间,剩余流动性的持续过剩预示成长股行情

尽管市场充满分歧,但是,我们的观点很明确,我们对未来的市场是乐观的。从三大主要经济体来看,美国处于胀而不滞状态,欧洲则处于滞胀状态,中国则是滞而不胀。中国是全球少有依然能保持低通胀的经济体,因此,中国也是全球极少有能力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体。随着中国不断加码经济刺激力度,中国将走向复苏的态势。

从我们国内的数据来看,5月份的社融数据是超预期的,但是,数据的结构并不好。这同时意味着剩余流动性持续过剩,风险偏好不断上升,参考历史的经验,这种情形大概率是成长股行情。参考09年年初的天量信贷,数据的结构一开始也是不好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是不断好转的。政府的逆周期操作必然会有时滞,这是不可避免的。

7月份,将近千万的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这让我们的就业压力会进一步加大,这也将促使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刺激力度以确保经济的平稳增长。经济复苏是确定的,剩余流动性过剩是持续的,美国加息带来的资金回流力度是边际减弱的,这种情形之下,市场大概率表现会好。

长期成长方向稀缺珍贵,三大主线明确

在全球大通胀的背景之下,未来几年的增量机会在减少,长期成长的方向可能变得更为稀缺与珍贵。站在当下,未来比较明确的主线方向无外乎三个方向:

1、能源线;

2、自主可控线;

3、消费升级线;

能源线包括了现在炒的火热的原油、煤炭、风电、光伏、新能源车、储能等等,随着俄乌战争的爆发和碳中和战略的实施,能源的短缺和变革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无法绕开的全球性问题。

相对而言,我们更偏好于新能源,而非传统能源。对于传统能源,我们不知道怎么给长期衰退型资产定价,对估值的把握也充满忐忑,因此,我们对参与传统能源的机会相对谨慎。然而,我们更为热衷于风光车储这类型新能源资产,尤其是新能源车。叠加汽车智能化的趋势,新能源车无疑是未来十年最精彩的赛道。

在去年底今年初,我们对新能源车行业表达了相对谨慎的态度,但是,站在当下,我们认为有必要更为乐观看待新能源车的发展。现在处于政府逆周期刺激消费的过程中,新能源车明细受益,补贴力度增强缓解了成本上涨以及消费萎靡的压力。另外,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有竞争力且酷炫的新能源车产品推出,产品的体验相对传统燃油车进一步拉开,优质供给的提升以及政策刺激加码让渗透率的提升过程会比我们之前预计更为乐观。

与此同时,智能化的步伐依旧是加速前行,越来越酷炫的功能被引入汽车,汽车的产品迭代速度明显加快,汽车不再像是从前的传统汽车,更像快迭代的消费电子,迭代速度的加快毫无疑问预示着汽车智能化进程在全面加速。

俄乌战争的爆发无疑让我们乃至世界都更清楚认识到自主可控的重要性,自主可控线包括半导体、设备、新材料、软件等等。但是,绝大部分国家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实现自主可控,他们也需要另一家供应商以实现自身的安全可控,这也意味我们的自主可控产品的未来或许不只局限于国内。我们是全球的制造工厂,同样是这些产品的最大需求方,这也意味着只要有产品的突破就不用担心市场。

当然,考虑到全球经济的低迷,并不是所有的自主可控线均有机会,机会并非全面性,而是结构性的。以半导体举例,近期由于手机、笔记本、家电等产品的市场需求低迷,部分消费类芯片出现过剩的状况,但是,芯片的品类多如牛毛,且不同产品的差异化很大。不同制程和不同工艺的产品的产能也不完全能切换,我们不可能用生产CPU的产能去解决功率半导体的短缺,甚至连同样制程的模拟芯片产能也很难切换为功率半导体的产能,这决定了半导体的过剩与短缺并存是常态。

只要经济在发展,半导体永远都会有局部性机会。当这轮缺芯的潮退之时,大家才能更清晰看到什么公司才是真正受益于自主可控的大趋势。另外,需求低迷的芯片品类只是局部的,也有不少芯片品类可能长期都会处于供需紧张的状态,例如受益于风光车储爆发增长的功率半导体,还有受益于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车规半导体,以及受益于全球芯片自主可控趋势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半导体只是自主可控的缩影,机会并不限于此。科创板推出之后,我们看到越来越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公司,我们相信科创板会诞生一批又一批的牛股。

只要经济平稳发展,消费升级的趋势不会改变。但是,消费升级并不局限于白酒,消费升级包含了消费行为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心理的升级。

消费行为的升级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好的产品,这意味着营销的效能在不断下降,消费者越来越聚焦在产品本身。

消费结构的升级,更多体现于我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例如从过去更多的物质层面的消费到精神层面消费的转移。

消费心理的升级,从看重功能、性价比到看重社交价值和品牌价值。

我们国家的收入方差还很大,还有大量的中低收入人群,不同收入人群的消费升级内容和形式都不一样。但是,很明确的一点是随着我们的产品越来越有竞争力和创新,国人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的消费升级也从崇尚洋品牌回归到聚焦产品本身,这在汽车、手机等科技品牌产品上表现得尤其明显。科技一直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中国科技企业推出具有全球领先性的创新型产品,中国消费者也能第一时间体验到世界最酷炫的科技产品,这让老百姓对国产科技品牌的认同感越来越高,这些都让我们深信中国科技品牌的崛起。

尽管我们对市场是看好的,但是,大家也可以看到昨天晚上美股依然是暴跌的,海外的恐慌情绪感染还是很有可能短期干扰我们的表现,因此,在外围环境动荡的时刻,我还是建议投资者的基金投资还是以定投为主,并不宜过于激进。面对如此变局,资本市场势必动荡加大,面对未来的风浪,我们也努力把稳船舵,破浪前行。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