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曾闯关创业板IPO失利的北京生泰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生泰尔”)二度闯关创业板,其IPO申请去年获受理,今年6月23日更新了招股书。本次生泰尔拟募集资金5.63亿元,发行不超过1916万股,用于兽用生物制品GMP基地建设一期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等。
《大众证券报》明镜财经工作室记者注意到,生泰尔在两次IPO期间净利润出现较大波动。另外,前次IPO期间生泰尔在回复发审委问询时表示已经全面清理经销商资质不全的现象,如今二度闯关的生泰尔仍然有少量经销商未取得相应资质,明知经销商资质不全是经营的风险因素,生泰尔在全面清理“隐患”后,又与部分未取得资质经销商合作,着实让人费解。
两次IPO期间盈利波动剧烈
创立于1999年的生泰尔,专注于兽用药品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兽用中药、兽用疫苗、预混合饲料、兽用化药等,应用于禽类、畜类、水产、宠物等疾病的预防、治疗及生产性能改善等。
实际上,生泰尔并不是第一次燃起上市的梦想。早在2017年9月,生泰尔就曾提交招股书拟登陆创业板,只是在2019年6月,公司IPO申请未获通过。生泰尔如今再次向创业板IPO发起冲击,根据生泰尔两次IPO招股书披露的数据,2015-2021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79亿元、3.50亿元、4.35亿元、4.98亿元、5.16亿元、5.60亿元、7.47亿元,而对应的净利润则分别为2357.53万元、3210.15万元、5914.83万元、5877.56万元、3403.37万元、9155.08万元、1.25亿元。
从数据分析来看,虽然生泰尔的营业收入一直稳步增长,但净利润波动幅度却很大。而且,对比生泰尔两次IPO期间的数据会发现,2015-2017年,公司净利润呈现大幅增长,尤其是2017年增长幅度近85%(见图一),2018年生泰尔的净利润略有下跌,而生泰尔前次闯关失败的2019年,公司净利润出现大幅下跌——同比跌幅超过42%。
图一:2015-2017年生泰尔财务数据截图
到了此次报告期内,生泰尔的净利润又出现“突飞猛进”、“一路高歌”的现象,2019年净利润为3403.37万元、2020年达9155.08万元、2021年再次增长到了1.25亿元,2020年和2021年的净利润分别增长169%、36.03%(见图二)。只不过,公司2019年的净利润3403.37万元,不仅低于2018年、2017年,其水平也仅仅和三年前的2016年盈利大体相当。
图二:2019-2021年生泰尔财务数据截图
此外,生泰尔此次IPO报告期内的期间费用波动幅度也很大,根据招股书,2019-2021年的期间费用分别为2.62亿元、1.78亿元和
2.26亿元,期间费用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0.74%、31.85%、30.16%。而公司的销售费用在2019-2021年分别为1.34亿元、8594.09万元、1.19亿元。可以发现,2019-2021年,公司营收自5.16亿元增长至7.47亿元的同时,销售费用不增反减。
报告期内,
公司期间费用的营收占比持续走低的原因是什么?销售费用减少的同时,公司是否存在销售人员的随之减少,生泰尔2019-2021年盈利能力的暴涨是否和费用持续减少有关?
还有,前次IPO的报告期内,生泰尔的净利润突飞猛进,然而IPO被否之后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
此次IPO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再次猛增,近年来净利润的“涨跌曲线”大起大落的原因是什么,其涨跌的曲线波动与IPO进程同频,公司是否存在IPO报告期内进行“利润调节”的情形?记者就上述问题致函采访生泰尔,但是公司并未对上述疑问给予回复。
清理后再现无资质经销商
作为一家兽药生产商,生泰尔采取直销为主、经销为辅的销售模式,根据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公司经销模式下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11442.20
万元、21234.04 万元和 33492.23 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22.18%、38.16%和 46.24%。
2019
年下半年,生泰尔与中牧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8月,公司与九州互联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公司对中牧集团的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由2019年度的4.48%增长至2020年度的31.92%、2021年度32.09%,
九州互联也在2021年成为公司前五大客户,对其销售的营收占比达到7.57%。而且2019-2021
年度,中牧集团及九州互联的毛利率分别为34.18%、28.59%和36.10%,低于直销模式毛利率。
这样的合作模式带来的风险也被生泰尔提及——未来,如果公司与中牧集团、九州互联的合作终止或发生其他重大不利变化,那么公司经销收入规模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如果中牧集团及九州互联的销售收入占比大幅提高,那么生泰尔又面临毛利率下滑的风险。
生泰尔作为兽药生产商,国家对此类公司的相关经营资质有严格规定,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法规,兽药经营企业需要取得相应兽药经营资质方可进行经营活动。
生泰尔在招股书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少量经销商存在未取得兽药经营许可证而进行销售的情形,公司已要求合作的经销商必须取得兽药经营许可证,未来若经销商无法继续取得或续展相应资质,则存在公司与相应经销商无法持续合作的风险,可能会对公司产品的销售渠道及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见图三)。
图三:目前生泰尔仍合作少量无资质经销商
而生泰尔前次IPO失败的经历显示,前次IPO期间部分经销商存在相关资质不全的情形,曾是发审委的问询重点之一,发审委要求生泰尔说明经销商未取得资质的违法性质及后果,公司是否需为此承担法律责任,是否存在处罚风险,并请保荐机构、律师核查并发表意见。
面对发审委的问询,生泰尔在2018年4月3日报送的招股书中称:“公司存在部分经销商资质不全的情形,2015年度、2016年度对上述资质不全的经销商收入分别为1066.87万元、1470.97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82%、4.21%。2017年度,发行人对经销商进行全面排查,并要求无资质经销商在一定期限内取得相关经营许可资质,无法取得合法资质的,发行人主动终止合作。2017年度,发行人对资质不全经销商的收入仅为753.89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下降至1.73%。发行人对上述资质不全的经销商销售内容包括兽用药品、兽用疫苗和预混合饲料等,根据目前的行业法律法规,经销商销售兽用药品和兽用疫苗需要取得主管部门的经营许可证,预混合饲料产品的经销不需要经销资质。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之日,发行人已全面终止与无资质经销商之间的合作,暂无经销商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警告或处罚。虽然通过这部分经销商实现的销售收入规模较小,但一定程度上仍然对公司未来业务增长产生不利影响(见图四)。
图四:2018年4月版招股书称全面终止与无资质经销商合作
既然早在2018年,生泰尔已经意识到经销商缺乏资质无法继续合作,存在会影响业务增长的风险,并且称早在2018年4月IPO报送期间已经全面终止了与无资质经销商之间的合作,为何时隔四年之后,生泰尔最新报送的招股说明书中却又显示,公司仍存在少量与缺乏资质经销商合作的情形?是前次IPO招股书的表述不准确?还是在前次IPO被否之后,生泰尔又吸纳了少部分无资质的经销商进行合作?如果是这样,公司在全面清理无资质经销商之后再次与少部分无资质经销商合作的动机和原因是什么?生泰尔与该部分无资质经销售合作形成的销售金额是多少?公司与上述无资质经销商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上述无资质经销商是否在某些区域销售渠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无资质经销商的销售内容具体是什么,销售单价是多少,是否与有资质经销商之间存在差别?
就上述问题,《大众证券报》明镜财经工作室记者曾致函生泰尔,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对于公司或存疑似关联关系未披露等情形,本报还将继续关注。 记者
尹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