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疫的常态化,让多种便于生活的业态加速发展,比如社区团购、生鲜电商、预制菜等。生鲜冷链物流通过与这些新兴行业的紧密联系,实现井喷式发展。政府也推出多项冷链扶持计划,使冷链这把火烧得更旺。
但是,理想回归现实,热潮终将冷却。生鲜冷链物流还有许多待解难题,如东方甄选因“烂桃子事件”翻车,这背后折射出生鲜冷链物流仍需加强。
7月12日,上海报业集团|蓝鲸财经主办、CIC灼识咨询协办、中国信息协会智慧物流分会为指导单位的【蓝鲸·新财智】“创新-未来”之【生鲜冷链物流】沙龙直播峰会上,万纬冷链首席合伙人、总裁陈君城,唯捷城配创始人、CEO王琦,亚冷集团副总裁白光利,深圳市易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食安事业群总经理王震,CIC灼识咨询合伙人冯彦娇,蓝鲸财经顾问、物流供应链端产业专家尚尔斌共聚,着眼当下疫情、焦虑、拐点、机遇等话题,探讨生鲜冷链物流领域的重构和未来。
直击痛点
《豳风·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表明在周朝就已经开始有使用冰的习惯,其中“凌阴”便是冷库的原型。
后到唐朝,冷链运输的雏形也有显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传闻,唐朝专门修筑运输荔枝的驿道,运送速度快亦可保鲜。
如果追溯到古代,中国冷链运输历史悠久,可真正实现现代化、成规模的发展只在近10余年。
2000年前后,运营生鲜品的企业未完全有冷链运输的意识,更多的是“伪冷链”,在经过长途跋涉的运输后,无法保障生鲜品的品质。
直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激发出人们对新鲜水果蔬菜的需求。自此以后,央企、外资等企业开始纷纷着力建设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中物联冷链委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冷链市场总规模为4585亿元,同比增长19.66%。冷藏车市场保有量达到34.14万辆,同比增长19.1%。全国冷库总量达到1.9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6.1%。
但是,由于发展时间尚短,国内冷链物流仍面临较大的挑战。
冯彦娇表示,“中国冷链物流市场仍较为分散,但近年展现了较强的集中趋势;百强企业中,头部效应显著,腰尾部玩家数量众多,与头部玩家差距较为明显。与美国、日本相比,中国的冷链物流发展尚处于早期,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比如在破损率方面,中国农产品破损率远高欧美国家;人均冷库容量、渗透率,远低于美国、日本。
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指出,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跨季节、跨区域调节农产品供需的能力不足,农产品产后损失和食品流通浪费较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政策环境看,缺少统筹规划,东中西部、南北方和城乡间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分布不均,存在结构性失衡矛盾等问题。
白光利指出,经济地理、自然地理使国内经营生鲜物流领域难度升高,“以胡焕庸线为准,国内资源70%至80%在这条线的西边,比如大部分水果是在这条线的西边,但是这条线的东边聚集了中国近70%的人口,近乎70%的消费力,而西边消费力可能是30%左右。”
他表示,中国地域辽阔,多种多样的温度带,比如北方冬季达零下40度,南方依然零上,温差较大。比如上海的温控标准与新疆的温控标准难以统一,但是从管理的标准化角度,又要有相同的标准以及动作。这也就对车辆如何保温、库房如何在不同季节适应不同温度提出考验。
食安待解
回到东方甄选出现发霉烂桃子事件。
透过发霉的桃子可以发现,冷链物流现在承担的责任不只是运输,而是将生鲜品、需要冷藏的医药等品类以最小的损耗程度,交付到B端、终端消费流通领域。
新冠肺炎疫情将消费者原有线下的消费习惯渐渐转移至线上,诸如购买瓜果蔬菜、生鲜肉类等,生鲜电商借助时机获得一波发展机遇。同时,简单方便易操作的餐饮食品,比如预制菜也迎来发展高峰。
生鲜电商、预制菜与冷链物流密不可分。生鲜品具有保质期短、易损坏、易腐烂等特点;预制菜又是以生鲜冻品为主。如果在运输、存储等环节出现失温,保存不当等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到产品品质。
根据中物联冷链委发布的《2019 农产品产地冷链研究报告》,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将生鲜产品的损耗率控制在5%的稳定水平上、其他食品的损耗率能够控制在1%以下,而我国的生鲜产品平均损耗率仍在10%以上。
另有一组针对果蔬的数据显示,由于新鲜水果含水量高、湿度大,易腐烂变质,常温贮藏时间较短,我国果蔬的产后流通损耗率为20%至30%。我国现代果蔬冷链物流技术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发展还比较缓慢,国际竞争力较弱,与水果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2017年,我国果蔬的冷链流通率为22%,冷藏运输率为35%,而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易腐食品冷链流通率为95%~98%,冷藏运输率也已超过90%,差距较大。
王震表示,“供应商现在会对温控有很高的要求,并且要求全程可追溯,从仓库、车辆、门店,到最后的保温箱环节全程温控。易流会对每件商品赋予唯一标识,所谓的监管码采用一物一码,能采集到各个场景的数据。可以通过扫码,实时了解到商品的轨迹、全链的温度等。”
据王震介绍,政府也在逐步引入管控手段。此前,政府在食品安全层面基本上是以抽查或者是对已经出现事件进行追责的模式,现在政府治理的角度已经从事后追责转变为事前监管。比如广州、四川等地陆续搭建冷链数据监管平台。
此外,生鲜品存在品质、规格、计量单位等难以标准化的难点,使冷链物流企业在面对不同客户时无法统一标准。
“唯捷城配比较头部的客户非常重视食品质量,但是又有标准比较低的客户,这样无法和谐统一。”王琦表示,“生鲜物流配送企业能否与客户在食品安全和运营质量上找到共同认可的标准,达成管理共识,这对于双方的合作以及行业的标准化制定都会有推进作用。”
在王琦看来,随着机遇增加,冷链物流食品安全领域会有新的需求,但是也面临一些挑战,希望企业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知行合一,真正落实食品安全管理法。
科技改善
事实上,国内冷链物流长期处于平淡的状态更核心的问题是在于盈利的难题。
冷链物流的成本远远高出普通物流成本。在冷库层面,建造及运营成本高,对所选择的城市、位置、交通、用量需求有较高的要求。
有研报指出,冷库在同等面积及构造下,冷库总成本是高标仓的2-2.5倍。冷库建设完成后,日后的维护更为复杂,包括用电、运营维护、人力等。
陈君城表示,冷链物流是重资产、大投资的行业,要长期解决降本增效的难题。冷库建设以后,在经营层面会面对电费、人工等成本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对数据分析、运营管理、工程管理全面提升,“要通过技术革新,孕育核心竞争力,唯有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应用,才能驱动冷链企业做大做强。”
随着物流行业整体向数智化转型,物流领域的痛点问题也都在被一一解决。
人力成本不断升高之时,快递物流领域在逐步追求自动化、无人化,比如在仓库中通过物流仓储机器人进行转运分拣,对货物进行整理,部分地区引入无人配送车、无人机配送等。甚至有自动驾驶研发公司在研发无人驾驶智能卡车,依靠传感技术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再通过算法,控制车辆速度及方向。
抑或是以易流科技为代表的数字化服务商,通过IoT设备监控可实现车辆温湿度、轨迹、时效全程可视化,方便实时在途监控,及时处理在途异常,从而提升冷链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与水平。
尚尔斌亦表示,“近年来,随着主管部门、用户对全链监控要求的提升,数智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应用手段被广泛接受,而且由于数智化应用带来的管理效率提升、服务品质提升、客户体验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成本投入压力,甚至带来直接效益。”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指出,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数据、物联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云计算等新技术快速推广,有效赋能冷链物流各领域、各环节,加快设施装备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升级步伐,提高信息实时采集、动态监测效率,为实现冷链物流全链条温度可控、过程可视、源头可溯,提升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一体化运作和精准管控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效促进冷链物流业态模式创新和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陈君城看来,随着技术的革新,每一个具备长线思维的企业要思考如何透过数字化,对每个环节进行优化。因为这其中要考量很多的细节,包括投入、精准度、对行业的了解等,都要互相匹配。万纬冷链在进行技术研发时,是从业务需求的痛点进行调研,从下至上的规划思路。
“未来随着数字化、科技化越发的强大,会产生更多的解决方案。但是机遇之下,要谨慎相信数智化可以马上解决冷链物流所遇到的难题,要符合物流产业本身的运作规律。”陈君城强调,“要避免为了科技而科技,为了技术而技术,因为最终运营需要落地,创造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