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者同盟”是这样炼成的

观点
2022
08/09
10:37
亚设网
分享

1984年,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纪念格雷厄姆和多德出版《证券分析》五十周年庆典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格雷厄姆-多德村的超级投资者们》。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群曾在格雷厄姆公司工作,修读过相关课程或和这个群体有交往的投资者们,如何在长期内获得突出业绩,进而打破市场有效性的故事。

这群人年龄不同、个性不同、成长背景不同、居住地不同,组合的持仓品种也不同,但都遵循几个共同的投资原则,并且保持积极交流和独立决策。

巴菲特在这篇演讲中说,如果市场中涌现出的超级投资者群体,都出乎于某个异常特征的集中点(比如奥马哈的某处),那么可以确定这个地方与业绩之间具备某种因果因素。

这种因果因素似乎也在中国内地基金业中有所显现。近几年,不少基金公司根据基金经理的风格进行分组,帮助基金经理坚守能力圈,保持鲜明而稳定的风格。

广发基金正是其中一家。2018年,广发基金全面梳理投研流程,将负责公募主动权益的投资团队分为价值、成长、策略三个小组。随后几年,基金行业了涌现一批风格鲜明的基金经理,其中有不少是出自广发基金,如刘格菘、傅友兴、李巍、郑澄然、林英睿、王明旭、程琨、吴兴武、费逸……

在多元的风格之外,广发基金给外界的另一个印象是——长情。傅友兴从业年限近20年,司龄超过15年;李巍从业17年,司龄超过11年;费逸、郑澄然都是自研究生毕业后就加入广发,在这里一待就是12年、7年……

让人感兴趣的是,广发基金有哪些特别的基因,能持续培育出风格多元的优秀基金经理?又何以能让老将新锐各路英才近悦远来、长期共事?

换句话来说,一个让明星基金经理们“和合与共”的“价值投资者同盟”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维护的?

01长期有业绩

2003年8月5日,坐落在珠江边上的广发基金低调开业。

这是公募基金行业内的第30家公司。在成立之初,几乎没有人能预想到,十几年后它会成长为公募行业非货基金管理规模前三的头部公司。

成立的第三年起,广发基金在主动权益取得的出色业绩,渐渐为渠道和投资者所熟知。2005年,广发稳健增长获得全行业年度业绩第一名。2006年,广发聚丰、广发聚富的年度业绩跻身行业前列。

自2003至2012年的十年间,广发基金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基金经理,如易阳方、何震、陈仕德、冯永欢等,其中绝大部分是由广发自主培养。

自2018年投研改革后,广发基金在主动权益领域的表现尤为引人关注,中生代逐步成为中坚力量,新锐基金经理如后浪般奔涌,不同风格、不同赛道均有表现突出的选手。

2019年,广发多元新兴收益率106.58%,位列标准股票型基金第一(1/181),广发双擎升级A年度收益率达到121.69%;2020年,广发高端制造A以133.83%的成绩排名第1(1/12)。2021年,广发多因子混合收益率89.03%,跻身灵活配置型基金第四(4/495)。(数据来源:银河证券基金研究,基金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

事实上,广发基金不仅有业绩拔尖的单只产品,旗下主动权益基金整体业绩在大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中同样具有比较优势。海通证券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的最近三年,广发基金主动权益产品的绝对收益为94.08%,相对大型公募基金业绩平均值的超额收益为26.04%,位列第1。

02团队有人才

明星产品的背后,是广发潜心打造的完备且梯次分明的基金经理团队。

广发基金A股主动权益投资分为三大部门,分别是价值、成长和策略,每个团队都由“老中青”三个梯队的绩优基金经理构成。

“价值投资者同盟”是这样炼成的

其中,价值团队(价值投资部)由公司副总经理傅友兴带队,团队成员包括林英睿、王明旭、程琨、李琛、田文舟、王瑞冬、观富钦等多位基金经理。

广发的价值投资团队定位于以价值投资策略为核心,通过挖掘被市场低估的优质企业,争取实现长期稳健的回报。基金经理信奉“稳中求进,不疾而速”的理念,重视组合的安全边际。

成长投资团队(成长投资部)则由2019年股票型基金的冠军基金经理、公司副总经理刘格菘领衔,成员包括费逸、郑澄然、吴远怡、邱璟旻、唐晓斌、刘玉、蒋科等研究背景不同的基金经理,这也是广发新锐基金经理最多的团队。

广发成长团队的理念是沿着时代发展的脉络寻找Alpha,强调用价值投资的方法投成长,立足长期,寻找成长确定性比较强、成长速度比较快的资产进行相对集中的配置。

策略投资团队(策略投资部)由李巍掌舵,团队成员包括苗宇、吴兴武、罗洋、段涛等风格灵活的基金经理。

广发策略投资团队注重的是在评估企业内在价值的基础上,寻找能给股东提供持续回报的优质公司。与此同时,也会力争通过把握行业轮动机会增厚收益。

广发基金将A股主动权益团队分为成长、价值、策略三个小组,目标是把秉承不同投资哲学的基金经理,按照投资理念的相似性进行聚集,以相互赋能、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团队协作模式,追求具备竞争力的超额收益。

03由成长至多元

广发基金的主动权益投资能力,是分阶段锤炼、逐步成型的。

成立早年的广发基金,基金经理多数是成长风格,擅长挖掘业绩高速增长的行业和公司。

当然其中亦有细微区别,比如何震偏向捕捉优质成长股,陈仕德偏好小盘股,刘晓龙兼顾爆发性行业和策略配置。此外,当时也有偏好周期成长的基金经理。

但总体看,成长是广发基金早期的主流风格,亦是中国基金业的主流风格。基金经理通常偏好业绩增长突出的公司,因而业绩波动趋于一致。

近几年,藉由投研改革的契机,结合明星基金经理风格成熟,新锐基金经理选拔维度的多样化,投资风格多元而稳定,已成为广发基金新的标签。

根据研究机构统计,以市净率、市盈率和同比增速等指标,划分“成长、价值、GARP、平衡”四类投资风格,广发基金旗下产品的成长风格比例,近几年逐步降低至50%上下。

即便在同一个投资团队中,基金经理的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显示出广发旗下基金经理“和而不同”的投资特点。

以成长投资部为例,在成长风格的底色之下,团队成员的组合持仓却各有千秋。

刘格菘强调从中观出发布局市场空间大的行业和公司,组合聚焦科技和中游制造板块,其管理的广发双擎升级具有明显的大盘成长特征。

郑澄然有扎实的制造业研究背景,组合也更聚焦中游制造板块。与对成长的传统理解不同,他强调以周期的视角投成长。对于这类周期成长品种,他一般不会长期持有,行业切换较为灵活。

费逸主要集中于TMT和消费升级(含医药)两大方向挖掘成长股。他的持仓分布更加均衡,比较偏好ROE等质量因子。

医药研究员出身的邱璟旻更偏重挖掘中盘成长股,偏好捕捉业绩拐点型机会,他的持仓以医药和科技为主。

价值投资部中,傅友兴是业内价值风格的代表人物,他在行业上偏好医药、消费、先进制造,喜欢ROE高且增长确定性强的优质企业。值得一提的是,他重视组合的安全边际,会基于行业估值变化或景气度对持仓进行适度调整。

林英睿是一位深度价值选手,他偏好在低估值行业中寻找基本面反转机会,例如交运、非银、机械等。他会在部分细分行业进行左侧低估值轮动,且调整力度偏大。

王明旭是看宏观策略出身的基金经理,他在上游周期、消费、医药、中游制造四个板块内进行自上而下的行业轮动。从操作来看,他的行业轮动相对偏右侧,擅长在行业景气拐点确立后出手,并且看重行业估值带来的安全边际。

程琨是典型的遵循自下而上选股的选手,偏好估值适中、产业发展处于稳定阶段的消费和制造板块。其中,制造领域中的汽车、机械、化工等,是他配得比较多的行业。

策略投资部则汇聚了风格相对灵活的基金经理。他们管理的产品主要有两类:一类偏均衡风格的灵活配置型产品,另一类是行业主题基金。

团队负责人李巍从业已有17年,管理基金超过11年,配置能力和选股能力都相当出色。从业多年的他,研究经验丰富,擅长从仓位管理、行业配置、个股选择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做出相对最优决策。

苗宇是从周期股出发逐步转向成长股的基金经理,他的持仓长期聚焦消费和医药板块,对行业和企业有深度认知,集中度也相对较高。

吴兴武是医药研究出身,近年的重仓聚焦在医药和食品饮料两个赛道,间或配置TMT板块。他管理的组合长期保持高仓位,超额收益主要来自选股和行业beta。

罗洋的组合行业配置范围很广,这一点和李巍类似。他是看化工和新能源出身,他的策略是优选持续高ROE行业作为底仓,以周期成长股进行增强。其中,底仓包括食品饮料、家电、银行、医药等沪深300前六大权重行业。

由此可见,广发基金的主动权益投资团队已形成“多元而稳定”的投资风格体系。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不同资历、风格多样的基金经理,选择坚守自己的能力圈,保持鲜明而稳定的投资风格。

04改革促进深度融合

从海外优秀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经验来看,主动管理能力的构成,不仅包含优秀的投资团队,还有扎实深入的基本面研究、专业且高效的团队协作以及深度的投研融合。

对于以上提及的环节,广发基金近几年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在投资端,不同风格的团队成员进行充分平等的交流,宽松但专业的投研氛围,使得基金经理们构成了类似“价值投资者同盟”的关系。这也是基金经理们茁壮成长的关键因素。

在研究端,广发基金建立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全市场、全行业深度覆盖的研究体系,宏观策略部对宏观经济、大类资产和市场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并给予配置建议,研究发展部负责细分行业和个股层面投资机会的挖掘。

其中,研究发展部的A股研究团队分为TMT、制造业、消费、医药、新能源、周期六个研究小组。研究发展部总经理孙迪曾在访谈中提到,部门的目标是通过一套相对标准化的研究流程和方法,进行独立、前瞻、高质量的深度研究,并通过全方位的投研转化,真正实现研究驱动投资。

另外,广发基金内部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机制、研究成果共享机制及研究员各地轮流办公机制,这大大加强了三地投研之间的融合。

广发基金的良好投研生态,与2018年启动的投研改革关系颇深,这里有必要重点提一提。

2018年,是广发基金投研历史上具备“分水岭”意义的一年。那一年,广发基金启动新一轮五年战略规划,确定了“以主动管理为核心”的战略定位。

围绕这个定位,锻造行业领先的投资能力和研究能力成为关键,几个重要改革由此启动。

第一,确定投资团队“多元而稳定”的风格定位。

一方面,通过优化组织架构、强化过程管理等措施,培育清晰、多元的投资风格,以满足不同投资目标、市场环境下的配置需要;另一方面,帮助投资人员根据自己的知识禀赋和专业积累,聚焦能力圈,力争在其擅长的领域中做到最好。

第二,锤炼高质量的投研团队,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双管齐下。

一方面,广发基金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打造了一支优秀的投研团队,为投资业绩的稳定持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建设高效平台,不断强化研究、风控与金融科技的体系化支持,使得优秀人才能够在公司里获得充分支持、实现自身成长。

第三,坚持中长期业绩导向,力争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回报。

考虑到市场风格会对基金业绩带来一定的影响,广发基金在考核上给予长期业绩更高的权重,引导投资人员做好长期业绩积累,保持产品风格稳定。

从实践来看,广发基金主动权益投资团队的分组,不仅促进了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的多元化,也促进了投研之间的深度融合,不论哪个行业、哪种类型的投资机会,研究员都能找到擅长和关注对应机会的基金经理,共同开展研究工作。

在正向循环和反馈的机制下,广发基金的投研团队得以实现高效沟通和互相赋能,最终有望转换成可持续的超额收益。

05包容的文化基因

通过持续改革优化,提升投研能力,并和规模增长形成良性循环,这是基金公司的“共同”愿望。

但为何只有广发基金等少数几家机构真正做到了?

背后的成功“密码”来自团队,以及团队长久养成的工作习惯和文化基因。

纵观广发基金的发展史,充分市场化、尊重业绩、求真务实的文化基因是非常鲜明的。

广发基金2018年启动的投研改革力度不可谓不大,影响的人员也不可谓不广,但是改革持续进展,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因为团队中的所有人都明白,主动管理能力是公募基金的核心竞争力,而业绩是整个团队的立根之本。

近年来,广发基金旗下新锐基金经理辈出,如林英睿、郑澄然、费逸、罗洋等,展现出年轻人身上所特有的勤奋和进取心;同时,老将也持续发光发热。傅友兴、刘格菘、李巍等投资老将始终奋战在一线,参与实地调研、阅读深度报告,不断迭代和优化自己的投资方法论。

不同年龄、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齐齐发力,取得了欣欣向荣的整体业绩,这亦与广发基金内部“共生共长”、“和而不同”的投研文化有关。

今年6月,林英睿参与渠道和机构的联合调研。有一家机构问他,“广发偏成长,您这个风格如何与团队兼容?团队如何给您支撑?”

林英睿给出的回答是,“广发一直是偏成长的,但我们的企业文化是兼容并包,鼓励每个基金经理做自己擅长的事,希望你把自己擅长的Alpha做得更加稳定。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兼容的问题,大家只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在某一次同业交流中,有人抛出了一个话题,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广发基金主动权益团队的基因,会是什么?大家讨论后的意见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和而不同”的投研文化,背后其实是公司求真、务实、业绩为先的企业文化。正是这样的文化,推动投研制度、人才激励选拔机制的持续革新,并最终打造了高效的、开放式的投研平台,一个类似于“价值投资者同盟”的平台。

而这,恰是一支投研团队的成功密码。

*以上内容为基金品牌推广内容,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所有阶段,过往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人应详阅《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

本文来源:资事堂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