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寻光|增量放缓,房企如何深挖“十万亿”大市场

观点
2022
09/11
10:36
亚设网
分享

在9月7日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再度向行业传递信心,“中国房地产市场始终是规模巨大的单一产品市场,规模还是超过十万亿元量级,不可能说没有就没有。”

十万亿的概念诞生于对行业的质疑声中。过去一段时间内,楼市经历了调控政策趋严、融资渠道收窄、债务危机频现、需求活力降低等一系列剧变,正缓步驶入筑底阶段,以商品房开发为核心的快周转业务模式已难以为继。面对预期不足的增量市场和仍待深耕的存量市场,房企一面调整自身经营模式,一面重塑市场信心。

“长期乐观、短期承压”

自去年起,房地产行业就一直在“筑底”。

碧桂园执行董事兼总裁莫斌在中期业绩沟通会上直言,公司管理层已经预判到了市场调整,但调整剧烈程度超出了预期,“去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处于下行阶段,目前市场还在底部盘整,盘整的时间可能相对长,信心也在恢复,恢复的时间可能会比较慢。”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和面积同比分别下降了28.9%和22.2%;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31.8%,销售面积下降26.6%。

需求端的疲软直接传导至供给端。从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2022年上半年,在已发布中报的169家上市房企中,近八成房企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超三成房企出现亏损,四成房企面临现金流压力,甚至连国字头企业也难言乐观。销售减量、缩表出清、融资收紧,虽受疫情影响,可房企更多的压力来源于行业本身。

但调整并不意味着消失。与郁亮看法类似,莫斌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每年有超过10万亿元的规模,这样的规模水平至少还有10年。相信所有地产企业都会检讨和反思,提升竞争力的同时,做好有质量的发展。

为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旭辉将以全新的姿态拥抱“二次创业”。在中期业绩会上,旭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中表示,在市场由筑底逐步走向恢复的过程,信心很重要,“一方面是对行业的信心,另一方面是对经济与收入的信心。近期也看到一些城市推出降税费的举措,相信这些举措会增加客户需求,会提高客户的购买能力和支付能力。”

“长期乐观、短期承压。”在中国海外发展董事局主席颜建国看来,行业调整之后,可能会经历“三个分化”。一是市场分化,一、二线和强三线城市将是主战场;二是行业分化,房企数量将大幅减少,行业集中度将显著提升;三是企业分化,行业容错率下降,精准管理能力强、产品与服务口碑好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挖掘存量市场新价值

常做常有,常做常新。在城市更迭的过程中,拓展增量与激活存量的过程往往同时进行。

基于资金投入量更大、开发周期更长的传统城市更新业务,房地产行业提出“城市运营”的概念,其本质是依托房企强大的资源网,通过植入产业的方式,对持有资产进行运营管理。金茂、招商蛇口、万科都是其中的先行者。

转型中的招商蛇口表示将以运营为主、销售为辅,重点发展的是集中商业,目标是到2025年末实现购物中心100个,持有营收100亿元,将主要布局城市为GDP前十的一线及强二线城市,以及都市圈范围内的新兴快速发展城市。截至2022年6月末,招商蛇口经营管理的处于运营期的主要集中商业项目共29个,布局在上海、深圳、南京、苏州、成都和重庆等16个城市。

2022年上半年,金茂旗下的34个城市运营项目直接贡献了25%的签约销售额和近半数利润。作为最早提出向“城市运营商”转型的房企之一,金茂打通“城-人-产”的运营逻辑,以城聚人,以城促产,持续加大道路等公共配套投入,引入教育、科技、健康等领域核心产业配套资源。年内,金茂新获取二级项目11个,全部位于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经济区域的核心城市,其中48%的土地储备来自于城市运营。

随着万物云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万科的城市运营故事也开启了新篇章。据万科2022年半年报披露,上半年,万物云实现营业收入143.5亿元,同比增长38.2%;其中,社区空间居住消费服务收入80.8亿元,同比增长34.8%;商企和城市空间综合服务收入51.1亿元,同比增长39.7%;AIoT及BPaaS解决方案服务收入11.6亿元,同比增长59.0%。根据万物云的规划,下一步将通过远程运营以及混合服务提升空间效率,在降本增效方面持续发力。

项目导入、资源整合、品牌输出,房企为城市提供的服务业态越来越丰富,新的业务发展起来,同样能给市场提供一定支撑。但此类业务大多为保本微利的长周期业务,在房企资金承压的大背景下存在推进缓慢的困境。对此,郁亮表示,“此类地价是否能分期付,投资的回笼周期如果是十年、二十年,相应融资期限是否能拉长,以及需要建立类似REITs的权益性渠道。这些新领域的成长,需要行业各方的共同关心、探讨和呼吁。”

#雾里寻光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