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在搭载高通骁龙 8 Gen1 移动平台的新机当中,我们发现各大厂商在影像上开始偏向调校和算法,而属于传统光学领域的硬件部分,并没有激进的堆料,反而相较以往收敛了不少。
▲ 搭载 IMX766 主摄的真我 GT2 Pro
彼时,我们也根据这个现象下了一个「Android 的相机不愿用大底」的主张。
清一色的 IMX766 主摄,以及喜欢堆料的小米也只选择了 IMX707(1/1.28 英寸),距离公认一英寸上限越来越遥远。
同时,许多机型内都增加了「自研芯片」,像是 vivo 的 V1+,OPPO 的马里亚纳 X。即便传感器难以拉开一眼的差距,这些「计算摄影」范畴的特性,也足以让厂商们拉满辨识度和话题性。
但时隔大半年,随着年底新机潮的到来,曾经不愿用「大底」的 Android 们似乎也开始重新在 CMOS 尺寸上下文章。
在下半年当中,小米 12S Ultra 可以说是一雪前耻,重新定义了「安卓之光」。
一英寸 IMX989 图像传感器的运用,以及与徕卡的联姻,重塑了小米手机影像的审美水准。
小米 12S Ultra 也由此塑造了影像旗舰的形象,让智能手机的影像能力更像「相机」了。
▲ 索尼 RX100 黑卡 vs 小米 11 Ultra 图片来自:dpreview
而曾经专属于黑卡数码相机的一英寸传感器,被运用到手机上,也给予了大众一个「手机能够与相机平起平坐」的印象。
可以说,一英寸「大底」传感器是小米 12S Ultra 拥有专业影像性能大众认知的一个基础。
▲ 小米 12S Ultra 所搭载的 IMX989 一英寸传感器
相对于难以直观表达的影调、审美,更大底的传感器尺寸有着更低的认知门槛。
在根据爆料,随着 11 月份高通骁龙 8Gen2 新移动平台的出现,许多厂商的 Android 主打影像的旗舰也会纷纷搭载上 IMX989 这颗一英寸尺寸的图像传感器。
▲ 被寄予厚望的高通骁龙 8 Gen2
再辅以各家的调校风格,以及自研芯片的算法加持,Android 阵营旗舰们的影像性能会有一个不小的跃进。
无论是硬件还是算法,亦或是与传统影像厂商联名,「差异化」一直是厂商们在影像上的一个追求。
足够的影像差异也渐渐会成为品牌的一个隐形特征,有些类似于传统影像品牌的成像特色,比如徕卡的「德味儿」,蔡司的蓝色,哈苏的红色,以及富士的胶片模拟等等。
这些在专业摄影师眼中没有那么重要的属性,在大众的认知里,却成为一个决定性因素。主打风格化成像也就是「差异化」的传统相机品牌,也在近年获得了相当的市场青睐。
智能手机影像发展的过程,其实并不像传统品牌会在硬件上一路走到底。
相机们诞生之初就是一个纯粹的专业化记录工具,工具属性拉满,宗旨是拍得到。而智能手机的影像受众实际上是普罗大众,拍得好才是初衷。
在「计算摄影」还未成为主流之前,智能手机也同相机类似,高像素,大底传感器等规格会带来足够的差异性。
▲ 被认为是「计算摄影」之父的 Marc Levoy
高像素会有更多的细节,成像也会更扎实,而大底传感器暗光性能更为突出。
后续随着「计算摄影」的出现,足够强大的 AI 和算法甚至可以逆袭一些更好的硬件,比如说 Google Pixel 的单摄在算法加持之下,在一些场景当中足以逆袭。
倘若说计算摄影是上限的话,那传统的硬件则是下限。
在年初算法和自研芯片带来的算力大步流星之下,以及硬件(尤其是传感器)没有太大突破的情况下,专注于算法和自研芯片的调校,算是厂商们的共同取舍。
▲ 也用上「大底」的 iPhone 14 Pro Max
而到了下半年,先是小米 12S Ultra 的成功,以及 iPhone 14 Pro Max 也用上了 4800 万像素的大底(1/1.28 英寸)主摄,算法逐步成熟之后,想要持续差异化,提升「下限」也重新成为智能手机厂商迭代升级的大趋势。
对于传统的数码相机来说,一英寸不过算是「入门」的尺寸规格,往上还有更大的 M4/3、APS-C、全画幅等等。
▲ 不同「相机」所搭载不同尺寸的传感器尺寸. 图片来自:henrys.com
更大的传感器会获得更纯净的照片,更好的暗光性能,已经更好的「虚化」效果。
这在智能手机上也是同理,只不过从 1/1.56 英寸的 IMX766 提升到一英寸的 IMX989,它们之间的成像差距并没有从 APS-C 到全画幅的差距来的大。
换言之,在小尺寸的智能手机之内,大尺寸的传感器并非是最终成像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但对于大众的认知来说,一英寸实则就是「搭上了相机的末班车」,模糊了手机与数码卡片机的界限。
当智能手机的主摄达到一英寸的面积,智能手机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一台「专业」相机。
如此来说,智能手机上的一英寸,其实与相机中开始成为主流的「全画幅」意义相仿。
自索尼引领进入无反(微单)时代之后,全画幅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个普及规格。
加点钱上全画幅,以及一劳永逸的观念也影响了许多人的购买决策。
▲ 全画幅并不能代表一切 图片来自:YouTube@Dunna Did It
另外,APS-C 画幅被称之为「残幅」的叫法也从侧面影响了全画幅更具正面意义。
此前一英寸未出现之前,手机内的传感器尺寸对于大众来说并没有「记忆点」,更多的是关注在像素数上。
由此,智能手机影像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堆高像素」的路线,一亿、两亿像素也频繁的出现在一些机型之中。
但智能手机影像的意义在于记录与分享,经过社交网络的压缩,丝毫毕现的高像素图像的优势被消耗殆尽。
▲ 近年 iPhone 影像的提升多是在一些让大众容易感知的特性上
相反一英寸的传感器对于极端情况下的增益是要优于高像素。但在一些随手记录情况之下,一英寸的尺寸实际上与一些接近一英寸大底的区别并不大。
但就如同「全画幅」这个概念一般,对于智能手机来说,一英寸成为一个大众的认知门槛。
可能他们并不知晓一英寸的实际意义,但悄然之间却逐步影响着一些购买和使用决策。
小米 11 Ultra 搭载的是 1/1.12 英寸 GN2,而小米 12S Ultra 则是一英寸的 IMX989。
它们均是当时 Android 当中最大的传感器尺寸,但风评却截然不同。
同样是堆料,小米 12S Ultra 也联合了传统影像厂商徕卡,对最终成像风格进行了调优,拉满了辨识度。
其实也就是曾经平淡如水,机器算法严重的小米影像,逐步有了自己的审美。
不再追求一味的 HDR、暗光效果,而是有了一定的影调取舍,也不会简单粗暴的把夜晚拍成白天。
普通人拥有一定构图能力,都能拍出效果不错的照片,拉低了「随手拍出好照片」的门槛。
倘若说,徕卡、一英寸这些属性在发布会之时成为一种谈资的话,那足够有风格的影调风格则是小米 12S Ultra 逐步成为真 Android 之光的决定性因素。
智能手机拍照场景涵盖的要比相机广得多,且拍得好,有审美的诉求也越来越高。
短短几年,手机拍照从单一的比硬件,到比算法,到自研芯片,再回到硬件,看起来似乎是一个轮回。
但如今比拼的并非单纯的是硬件,而是在「一英寸」这种能引发大众认知的前提下,AI 算法、自研芯片、联合传统影像带来独特影调审美,以及全面的多摄系统等等的「全能」比拼。
独特的硬件的确能引起讨论和关注度,想要维持和成为真正影像实力的产品,依然需要没有短板地全能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