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东方IC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源。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保险机构一直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近日,工、农、中、建、交、邮储银行六大行相继发布公告,披露今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前三季度信贷投放情况,六大行前三季度共新增人民币贷款超9.5万亿元。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保险机构也齐晒“成绩单”,截至今年9月末累计投入逾10.2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
近年来,银行保险机构充分彰显使命担当,基于自身特色优势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各展其能。在未来规划中,上述银行保险机构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促进经济行稳致远贡献金融力量。
过去十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几何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
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用“银行保险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来评价过去十年的成绩,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
过去十年,我国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同业理财、信托通道较历史峰值大幅缩减,金融脱实向虚得到扭转。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大大高于贷款平均增速;人均银行账户约9.5个,普惠金融覆盖范围和可及性显著提高。
保险业充分深入服务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2012年至2021年,我国保险深度从2.98%上升到3.93%,保险密度从1144元每人上升至3179元每人。保险业总资产从7.4万亿元增长到24.89万亿元,年均增长14.51%。
步入新的周期,银行保险机构仍然不遗余力,深入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今年前三季度,工、农、中、建、交、邮储银行六大行共新增人民币贷款超9.5万亿元;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三家保险机构截至9月末累计投入逾10.2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
“大型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面对内外部复杂多变的多重挑战,前三季度大型商业银行加大逆周期调节,通过加大信贷投放有力地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服务,较好地发挥了银行业中流砥柱的作用,彰显了大行的责任和担当,为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促进经济社会恢复作出了积极贡献”,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董希淼补充道,保险是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在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市场主体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的作用,有助于降低经济社会运行的风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新增融资预计保持增长
展望未来,银行保险业该如何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下半年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不能削弱”。金融机构认真加快落实、用好用足各项已确定的金融政策是第一要义,应不断增加和改善金融供给,从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等方面,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在增加和改善金融供给方面,鼓励拨备水平较高的大型银行及其他优质上市银行有序降低拨备覆盖率,释放更多信贷资源,向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投入。
“大型商业银行要发挥重要作用”,董希淼指出,商业银行需要从总量上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同时加快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提振居民住房消费意愿和能力,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要继续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配合各类稳增长政策对社融增长起到支撑”,一位金融政策研究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其认为,在结构上,资源配置结构应进一步优化,加大对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创企业、民营企业、普惠小微企业等行业企业的金融支持,有效满足各类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9月新增信贷、社融情况远超市场预期,一系列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下阶段来看,我国经济总体延续恢复发展的态势,一方面,监管部门鼓励和引导机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经济企稳回升向好,新的有效需求增加,预计信贷会保持平稳的增长,信贷结构也会进一步优化”,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表示。
“结合近几个月金融数据看,国内经济持续恢复,企业信心改善,实体融资需求延续回暖态势。随着国内金融支持发力,实体经济薄弱环节,制造业、科创企业、重点领域信贷增长明显,综合考虑四季度专项债整体偏低,社融预计整体保持合理增速”,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指出。
受访专家称,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政策引领下,预计对重点领域信贷仍将维持较大支持力度。
金融“活水”流向重点领域、流向“实”处
稳住经济大盘,金融“活水”要流向重点领域,流向“实”处。
近年来,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发力,加大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为实体经济注入动能,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点区域,实施精准浇灌。
“在支持实体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方面,金融机构进行精准定向支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大方向来看,未来要加大对制造业,基础设施这些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中长期贷款占比,还要加大对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支持力度,对于居民部门要加大对消费消费贷款、消费金融,以及刚性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的支持”,温彬指出。
“在培育新动能方面,未来围绕绿色低碳相关领域、自主科技创新、乡村振兴、‘专精特新’企业等方面,都可以形成一些新的投资”,董希淼认为,要综合运用银行信贷、保险资金等金融资源,强化对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金融支持,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活水’应流向小微企业、新市民群体等实体经济薄弱环节,支持制造业、绿色发展、科创企业、重点基建项目等,这也有助于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带动就业,促进消费,保供稳价,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周茂华表示。
“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投资稳的天然优势,通过股权、债权、私募基金等形式直接对接实体经济,对于提振投资具有重要作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指出,“目前保险资金已经初步发挥了支持国家重大战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作用”。从过往来看,保险资金在维护资本市场稳定、鼓励民生改善、支持科技创新、践行绿色投资、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多方面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未来,保险资金可发挥“长钱长投”优势,继续加大对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项目的股权投资力度,以优质项目为抓手,推动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受访专家认为,在国家战略推动下,绿色金融也是银行保险机构下一阶段的发力重点,可为清洁能源、低碳节能、清洁生产等产业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积极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达成。(蓝鲸保险 李丹萍 lidanping@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