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源部部长表示,核聚变的商业化,或许可能会在未来的几个十年内实现,但大概率不是之前说的 50-60 年。
人类距离“人造太阳”的目标,似乎又近了一步。
当地时间 12 月 13 日,美国能源部官员宣布,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加州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首次成功在核聚变反应中实现“净能量增益”。
净功率增益,即产生的聚变功率与用于加热等离子体的功率之比率。
据悉,实验向目标输入了 2.05 兆焦耳的能量,产生了 3.15 兆焦耳的聚变能量输出,产生的能量比投入的能量多 50% 以上。
美国能源部长詹妮弗・格兰霍姆在一份声明中称,这一突破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
可控核聚变之所以备受关注,正是因为它具有储量几乎无限、清洁零碳等诸多优点,也被视为解决一切能源问题的“终极方案”。几十年来,对核聚变的探索主要是通过政府资助的大型项目来进行,比如美国国家点火装置 (NIF) 和在法国建设的国际 ITER 合作项目。
虽然早期也曾出现过零星的初创公司,但都未受到重视。根据英国原子能管理局之前的一份报告显示,整个 90 年代只有两家私人核聚变公司。
不过,近年来聚变装置紧凑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为商业资本的进入提供了可能。像比尔・盖茨、杰夫・贝索斯、彼得・泰尔在内的亿万富翁都已经开始掏腰包支持核聚变公司。
今年 7 月,谷歌和雪佛龙公司宣布共同领投了核聚变初创公司 TAE Technologies 2.5 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这也使得该公司的累计融资额达到了 12 亿美元。
融资的当然不止这一家,从不断披露的融资消息不难看出,资本正在源源不断流入核聚变领域:德国的 Marvel Fusion 在 2 月份获得了由 Earlybird Venture Capital 领投的 3500 万欧元融资;紧接着,4 月份日本的 EX-Fusion 完成了价值 1.3 亿日元的初始阶段融资;美国的 Zap Energy 在 6 月也宣布完成了由 Lowercarbon Capital 领投的 1.6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
根据美国核聚变工业协会在 7 月份发布的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的 12 个月里,核聚变领域的投资暴涨了 139%,私人投资核聚变的资金达到了 28.3 亿美元。
在国内,核聚变领域也在今年迎来了两起大手笔融资。
今年 2 月份,能量奇点获得将近 4 亿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是米哈游、蔚来资本、红杉种子、蓝驰创投。
6 月份,星环聚能获得数亿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顺为资本、昆仑资本、中科创星、远镜创投、和玉资本、红杉种子、险峰长青、九合创投、联想之星、英诺天使基金、元禾原点、华方资本等。
有了资本的加持,初创公司们也纷纷给自己定下了发展目标:Helion Energy 预计其第七代“北极星”原型机最早将于 2024 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展示净发电量的聚变发电机;TAE Technologies 表示到 2030 年将具有商业可行性;CFS 公司预计 2025 年实现商业核聚变发电。
险峰长青曾发文称,可控核聚变在科学上已经完成了最艰难的从 0 到 1 突破,我们其实已经站在了通往终极能源变革的前夜。
不过,即便如此,依据最乐观的估计,要想实现核聚变发电的初步商业化也需要 10 年以上的时间。一个更为务实且不失乐观的看法就是,可控核聚变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这也是一条必经之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ech 对角线 (ID:TechDJX2022),文:Mia,编辑:霏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