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人民银行公布2023年1月金融统计和社会融资数据。1月,新增信贷大幅放量,实现“开门红”,M2同比增速创下2016年中以来最高水平。
具体而言,1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M2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2.8个百分点;新增社融5.9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亿元。
受访专家向蓝鲸财经指出,新增信贷、社融增长超预期反映国内经济复苏动能增强,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同时,1月金融数据反映出居民消费偏弱,支持消费复苏,需要重视居民消费能力、消费信心和意愿,合理降低消费成本,同时,继续支持各区域因城施策,用足稳楼市政策空间,推动楼市加快复苏。
1月信贷实现“开门红”
1月,新增信贷大幅放量,如期实现“开门红”。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
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5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5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12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585亿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指出,1月新增信贷强劲主要贡献来自企业部门,其中,制造业和基建领域信贷需求扩张抵消了房地产企业信贷融资低迷表现。国内积极保障重点基建项目融资,同时,国内需求复苏前景改善,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小微企业、制造业等领域支持,制造业企业经营信心明显回暖。
不过,1月住户贷款同比有所减少,整体仍待修复。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分析道,按揭贷款在地产销售未见明显改善以及“提前还贷潮”加剧下,新增规模依然较弱,1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同比减少5193亿元。受益于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和消费活动旺盛,以及银行优惠活动,消费贷和信用卡表现稍好,但不少企业春节前发放年终奖可能使得个人偿还信用卡贷款及消费贷增多,导致1月居民短贷数据整体不高。
M2增速创新高
1月M2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2.8个百分点,创下2016年中以来最高水平。
温彬分析称,支撑1月M2增速创新高的最主要因素是居民存款,同时信贷高增下派生能力增强和财政靠前发力也加大了货币投放。1月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在去年高基数上继续同比多增7900亿元。春节前企业集中发放薪酬福利,单位存款向住户存款转移,同时受个人消费意愿仍偏低等因素限制,居民更多选择将收入进行储蓄而非消费,助推M2。
“1月M2同比增速继续走高,并高于名义GDP增速,反映国内货币环境仍继续保持适度宽松。”周茂华表示,M1同比增长加快,反映企业短期交易活动活跃度有所增强,企业对经济复苏信心在回暖。
此外,1月新增社融5.9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959亿元。周茂华分析称,主要受债券净融资下滑拖累,加上外币新增贷款和表外融资同比继续收缩,抵消了银行信贷影响。其中,1月企业债净融资同比收缩幅度最大,目前债券市场情绪处于恢复阶段,加之银行信贷成本稳步下降,也不排除部分企业转向表内信贷融资。
地产、消费修复情况仍较为关键
受访专家向蓝鲸财经指出,新增信贷、社融增长超预期反映国内经济复苏动能增强,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下阶段,信用扩张的韧性和地产、消费修复情况仍较为关键。
温彬分析道,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伴随疫情冲击消退、各地稳增长计划和举措出台,企业与政府部门投资步伐加快,消费预期逐步恢复,在政策驱动和市场内生融资需求共同作用下,开年信用扩张积极,加速宽信用进程。但年初信贷高增下,后续韧性仍需观察。
“下一阶段,信用扩张的韧性和地产、消费修复情况仍较为关键。”温彬表示,扩投资、促消费、稳地产、调结构等政策需延续支持,继续保持稳健货币环境,以巩固年初经济企稳向好态势,提升经济修复的斜率和可持续性。
周茂华认为,1月金融数据尽管存在季节因素扰动,但数据表现强劲,企业新增信贷复苏领先于居民,表现理想,预示国内消费和内需复苏趋势确定。
“但金融数据也反映,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仍偏弱,房地产元气尚未恢复,加之部分行业企业继续面临一定困难,内需复苏仍面临一定阻力;这种情况下,政策促消费和内需仍是核心,但今年政策对物价的重视会有所提升。”周茂华补充道,一方面,国内需要进一步合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和消费成本,尤其是小微企业、重点领域、制造业等领域融资支持,实施好稳楼市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国内金融、财政等政策需要加强配合,保持货币环境适度宽松,提升政策精准性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