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把小红书玩成了百度搜索
如果你是一个即将出国的留学生,却不知道留学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那么你会在哪个平台进行检索?
如果在以前,很多人的答案应该是“百度”。但在今天,他们的答案换成了“小红书”。
原因很简单,因为小红书用起来确实方便。
只需要你在搜索栏打出“留学注意事项”几个字,马上就能看到许多保姆级的教程。
一些更加具体的问题,例如“留学生如何购买免税车”、“留学生怎么参加校招”等,也能在小红书找到答案。
还可以通过评论或私信与他人进行实时交流,进一步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
操作方便、信息准确,因而对于很多留学生来说,小红书就是百度最好的“平替”。
而对于其他用户,小红书也是一本信息量大而丰富的“百科全书”,几乎囊括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新冠疫情期间,很多用户会搜索“阳了怎么办”,浮现出的笔记数量就达到了惊人的267万条。
在搜索结果展示页面,用户能看到很多结合了自身经历分享的康复指南。
日常生活之外,诸多小众内容也能在小红书上得到回应。
例如搜索一款在国内知名度很低的单机游戏时,仍能发现很多强相关的信息。
这无疑给用户带来了更便利的使用体验。
不似搜索引擎,却胜似搜索引擎。也难怪每天都有用户感慨,自己已经在把小红书当百度使了。
然而与此同时,百度得到的却是“全是广告”、“没有帮助”的无情吐槽。
为何会这样?其实就几个字:百度不好用了。
与小红书不同,如果在百度搜索“留学注意事项”,跳出页面的大多是各种留学机构的广告。
广告之外,还有占据了大量篇幅的“百家号”推送,相当于百度自己的站内引流,依旧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而在夹缝中出现的“AI智能精选”,甚至还没能读懂用户的基本诉求,呈现出的内容十分陈旧和笼统。
一整个页面几乎就被这些无用信息占满,导致用户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仍旧一无所获,体验大打折扣。
长此以往,很多用户就发出了“百度还没有小红书”好用的感叹。
那么问题来了,曾经的搜索引擎界巨头百度,为何会一步步陷入口碑“滑铁卢”?
而本质上是内容社区的小红书,又怎么一步步成为了年轻人的“搜索引擎”?
小红书为何力压百度?
2022年,小红书的月活跃用户已达2亿,分享者(创作者)超4300万。用户整体呈年轻化,大多是来自一二线城市的90后。
在用户活跃度方面,小红书更是位列“通讯社交APP”第四名,仅次于微信、QQ和微博。
用户体量大、活跃度高,再加上小红书70%的内容都是用户生产,这就保证了平台每天都拥有能够实时更新的海量信息。
而用户如何获取这些信息呢?主要是两个流量入口:一是发现页,二是搜索页。
小红书商业大会曾经公布,有30%的小红书用户进入APP后会直接进行搜索。
平台庞大的信息量和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检索需求。
然而,能够进行检索只是最基础的前提,想要切实为用户服务,最重要的还是“搜索结果排序机制”。
影响小红书搜索结果排序的因素主要是三个:关键词的匹配程度、短时间的互动量以及观看者的账号行为。
首先,当用户搜索关键词时,搜索页会优先展示与关键词高度匹配的信息。
比如用户搜索“上海浦东租房”时,页面优先展示的是两条标题中含有“上海浦东”的租房信息,其次才是只含有“上海”的租房信息。
即便前两条的点赞和评论数并没有后两条高,平台仍旧按照关键词的匹配程度将它们优先展示。
其实是看笔记短时间内的互动量,即笔记是否具有“爆文”的潜质。
有时当用户搜索一样东西时,会看见数据还不是很好的笔记排在了爆文前面。
除了关键词匹配度的因素,还可能是因为该条笔记在近期的数据较好,平台会为它提供更多的曝光机会,助推它成为下一个爆文。
最后是观看者的账号行为,即用户自身的偏好。
小红书会根据用户的性别、年龄、地域、职业、近期搜索的内容、平时浏览的喜好等,为用户进行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搜索结果排序。
如用户家住深圳,当他搜索“公园”时,搜索结果页面会优先展示有关“深圳公园”的笔记,更加贴和他的需求。
可见,小红书的搜索排序机制其实主要在从两个方向出发:一是内容本身的质量,二是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和喜好。
做到了这两点,用户体验就有了很大保障。
然而作为一款营收主要依靠广告的软件,小红书也不得不兼顾平台的商业效益。
所以在搜索结果页面第3、13、23、3+10N的位置,小红书都会进行付费广告的展示。
但目前小红书对广告的投放比较节制,还是以用户的个人需求为主,所以用户体验依旧良好。
然而这样做的代价是,小红书的财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没有实现盈利。
百度也拥有一套自己的搜索结果排名规则——“搜索竞价排名”。
简单来说,就是广告主付费为自己的商品关键词买推广,关键词会被平台推到搜索结果的高位,以引起用户的关注。
百度相当于一个广告主和用户之间的中介平台,为广告主推排名,同时按点击收取广告费用。
显然,这种以营利为目的的排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用户体验,如果滥用,还极有可能引发平台的“信任危机”,如2016年的“魏则西”事件。
魏则西是一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于2014年罹患“滑膜肉瘤”晚期。经在多地求诊无果后,他通过百度搜索找到了“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并在这里接受治疗。
然而直到他即将离世,才发现这家医院涉嫌虚假宣传,所采取的医疗手段非常危险。
网友纷纷质疑:为什么这种医院能够堂而皇之地在百度上进行推广,欺骗一批又一批无辜的患者?
这就是竞价排名的漏洞所在:平台只负责收取广告费,但对广告本身的质量不加把控,于是各种虚假宣传遍布网页,最终坑害的是用户的权益。
魏则西事件之后,百度迎来口碑危机,元气大伤,2019年更是出现了首次财报亏损,股价也一路下跌。
近几年虽有所回升,却主要是是在依靠降低成本的方式。
归根到底,百度选择在“商业化”的道路上狂奔,失去口碑和用户也并不奇怪;
而小红书虽然用户活跃度极高,却一直没有实现盈利。
两者之间或许并不存在真正的“取代”关系,却引出了一个共同的行业难题:
所谓的商业利益和用户需求,到底要如何进行抉择?
商业目的VS用户体验
同为内容社区,小红书有一个很好的“前车之鉴”,那就是知乎。
知乎是一个知识分享类社区,在创立初期就以优质而专业内容闻名。最初知乎并不急于变现,而是通过内容吸引用户,一步步扩大规模,直至2016年才开始进行盈利上的尝试。
首先是在平台进行广告投放,这也是知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其次是开展知识付费、会员、直播等项目,逐渐形成完整的变现体系。
但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也在不断压缩优质内容的生存空间。
比如用户搜索一个问题时,出来的很可能不是正经回答,而是需要付费的盐选小说;曾经简洁大方的界面也在一点点变得臃肿,好像什么都有了,却又什么都不像。
其实陷入变现焦虑的远不止知乎,这是当下互联网行业在共同面对的难题。
一款软件在创立初期,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换取跻身市场的机会,然而后续要如何扭亏为盈?
小红书已经正在做各种尝试,最明显的就是进军电商,并把电商根植于融入内容。
不过无论是电商还是广告,其实都有挤压内容空间、造成用户流失的风险,欲速则不达。
因此,如何在商业目的和用户需求间达到平衡,是小红书必须要面对和考虑的问题。
毕竟想要长远发展,内容才是永远的王道,用户才是唯一的中心。
作者 | 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