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银行暴雷:缘起客户单一,与其深度绑定的生命医药高估值正被刺破

观点
2023
03/13
22:31
亚设网
分享

硅谷银行暴雷:缘起客户单一,与其深度绑定的生命医药高估值正被刺破

近日美国硅谷银行遭遇流动性危机而倒闭事件引发全球关注。

包括云顶新耀、再鼎医药、百济神州、康龙化成等在内的多家中国18A初创生命科技企业疑似被波及。

有业内人士向蓝鲸财经记者解释,美国硅谷银行暴雷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前几年硅谷银行吸收了大量的存款,但是由于这几年一级市场方面遇冷,科技、生命科学行业增长放缓,这些贷款放不出去,于是这家银行只能把大量的资产配置到美国国债上,且他购买的是10年的长期国债,导致他没有足够的现金应对眼前的挤兑,只能在二级市场上卖出类似国债、股权等优质资产,最后造成实质性的损失。

“源起是由于他的客户结构比较单一,多为科技从业者及风险资本支持的公司,也就是‘独角兽’企业。”上述人士向蓝鲸财经记者表示。

不过,挤兑事件已经开始出现向好转向,根据3月13日最新消息,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已经正式出手干预此事,金融监管当局宣布250亿美元紧急贷款,银行储户周一可支取所有资金。

事件发生后,包括云顶新耀在内的国内多家生命健康企业发布回应,多数企业认为该事件对企业的影响有限。

不过上述业内人士向蓝鲸财经记者表示,虽然美联储宣布“拯救”硅谷银行,挤兑事件或得以暂时平息。但其背后涉及的生命科技行业的下行却并没有那么容易解决,这或许是一个不那么好的信号。

生命科技行业持续下行,国内多家18A公司估值泡沫吹破

硅谷银行位于美国硅谷,创建于1983年,是美国排名第15位的银行,主要客户结构较为单一,多为科技从业者及风险资本支持的公司,也就是“独角兽”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硅谷银行是美国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的主要金融服务提供商,持有行业内众多初创非上市公司数十亿美元的存款。

虽然官方未就此次硅谷银行事件原因给出解答,但外界普遍的解读是其投资缺乏多样化,在如今经济衰退,IPO预冷,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下行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账目损失。

事实上,近两年,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医疗行业,特别是生物科技初创企业(biotech)一直在艰难度日,不少企业通过精简人员等方式缩减开支、“断尾求生”。

根据国外行业媒体FierceBiotech的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球有超过120家医药科技企业宣布裁员,而这种趋势正蔓延到2023年。

有数据显示,截至3月,已经有超过45家Biotech正在裁员,此外,有至少5家Biotech宣布了破产,包括Ambys Medicines、Rheos Medicines、Sio Gene Therapies等5家Biotech在2022年底停止了运营,相当于去年一年的数字。

行业遇冷不仅在初创企业中蔓延,大型医疗企业也不时传来裁员消息。上周,强生医疗发布了一系列裁员消息,涉及骨科和手术机器人业务。

3月6日据外媒报道,强生集团内部传出将对骨科业务进行全球范围的重组,并要在全球裁员至少1000人;去年6月诺华宣布计划全球裁员约8000人;去年3约吉列德科学宣布解雇前免疫医学总部约114名员工。

国内方面,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医疗健康领域投资事件共2012起,披露的投资总金额为1798.3亿元。这两项数值在2021年分别为2895起和3292.5亿元,其中投资总金额同比下降45.4%。

不难看出,医疗投融资市场在2022年趋冷,投资人心态更趋于谨慎。

二级市场方面,多家Biotech IPO出现股价及交易流动性持续走低。2018年4月,香港交易所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这些公司被业内称为18A公司。据Wind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港交所48只未盈利生物科技股中40只相较发行价下跌,其中30只跌幅超过50%,跌幅最大达89.75%。

对此,CIC灼识咨询创始合伙人侯绪超向蓝鲸财经记者表示,18A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由高峰跌落,当然受到整体宏观经济和资本环境影响,但内因是过去几年资本对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的过度追逐导致一级市场估值过高,这种追逐令整个资本市场忽视了基本的风险,吹大了估值泡沫,并最终引发整个18A生物科技板块冲高回落。

生命医药行业不时传来“坏消息”,让人不免担心以往高估的泡沫逐渐被刺破。

多家初创企业连夜发声,事件影响还有待观察

有观点认为,行业下行下,硅谷银行的破产只是一个缩影。对于此次事件的影响,不少国内生物医药公司公开回应,多数观点认为,对自身的影响较小。

据悉,硅谷银行有不少专业投资医药的VC,以及数量众多的中国背景美元基金。2022年硅谷银行为一半以上的由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的医疗健康初创公司提供了银行服务,并参与了去年美国医疗健康及科技板块约44%的IPO项目。

名为CastleHall的尽调机构摘自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备案文件,出具了一份46页的名单,详细列举了托管在硅谷银行的上千只基金,名单包括:知名医药风投孵化公司Flagship Pionering,其旗下6只基金都被硅谷银行托管,净资产价值达到46.41亿美元;中国多家知名医药风投如康桥资本、博远资本、夏尔巴投资、维梧资本、元生创投、LYFE 洲嶺资本等;知名中国综合基金,如崇德投资、中信产业基金、CPE源峰、IDG资本、长岭资本、方源资本等。

此外,还牵涉多家中国18-A Biotech:如云顶新耀、再鼎医药、百济神州、康龙化成等。

3月12日,云顶新耀率先发布声明称,已对硅谷银行 (SVB)事件的风险敞口进行了全面分析,在此宣布本公司只有非常少量现金存在该银行(远低于公司现金总量的1%)。

再鼎医药则回应,截至2022年底公司现金及等价物在SVB的存款金额占比很低(约2.3%)。公司认为SVB的关闭不会影响本公司满足其运营开支和资本支出需求(包括支付工资和向第三方付款)的能力。

3月13日,百济神州发布公告称,公司在SVB持有的未投保现金存款约占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3.9%(约1.755亿美元)。预计SVB的近期事态发展不会对公司运营产生重大影响。

有业内人士向蓝鲸财经记者表示,此次硅谷银行破产是美国第二大银行倒闭事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第一次银行倒闭事件,即08年经济危机时,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投行雷曼兄弟倒闭,由于各大银行联系紧密,导致全球的金融体系发生连锁反应,最后有上百万人因为此次萧条而失业。

“不过,虽然美国硅谷银行属于美国中型银行,但是拿雷曼银行做比较并不恰当,硅谷银行并不具备雷曼的体量和影响力,基本上也不存在多米诺体质,硅谷银行只是一个存款来源和服务类型较为单一且叠加期限错配的个案。”上述人士向蓝鲸财经记者表示。

中金公司分析指出,硅谷银行代表了一种与科技行业深度绑定的融资业务模式。初创企业的特点是抵押品少、资金需求大、融资能力差,非常难在银行拿到贷款,硅谷银行在科创企业的融资市场上起到了很大作用。

国信证券亦指出,硅谷银行长期深耕PE/VC企业以及高科技企业领域,建立了稳固的优势。其资金以贷款形式投放给PE/VC企业、高科技企业和这些企业的员工,同时也从这些企业和员工处获得存款,因此它看起来像一家虚拟的“创投圈集团”的财务公司。

从目前公布的名单上来看,包括亚盛医药、和誉、亚虹医药、百诚医药、诺辉健康、九洲药业、绿叶制药、康方生物、金斯瑞生物科技、康宁杰瑞、诺诚健华、康诺亚、君实生物、信达生物、和黄医药等诸多医药公司纷纷表示,和硅谷银行没有业务往来。

头豹(上海)研究院医疗行业首席分析师李依芮指出,对于中国生物制药企业来说,近年来风险防范意识的提高及中国在政策与资金上给予的软性与硬性支持,如科技创新再贷款、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等,减少了企业对于美元PE/VC的依赖。这种部分海外企业手持技术却苦于启动资金的情况,将利于中国生物制药企业抢先扣动创新研发的扳机。

市场人士多数认为,该事件对于biotech的影响较小,不过事态是否会进一步发展还需进一步观察。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