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非典型物企”,万物云一直标榜自身的科技属性,不管是BPaaS、DFMS等在同行中并不常见的词汇,还是出现在年报业绩会上的万物云首席科学家丁险峰,都让这家公司蒙上了一层科技色彩。
从业务分布看,万物云有一定的科技底色。2022年,其科技相关业务表现了较强的增长态势,营收同比增长28.5%至23.78亿元,其中BPaaS解决方案实现营收9.93亿元,AIoT解决方案的收入为13.85亿元。
但总体而言,上述两项业务贡献营收的比重仍然较小,仅为7.9%。拉开万物云的科技外衣,从业务收入结构看,这家公司的收入来源与其他物企差别并不大。
2022年,其来自社区空间居住消费服务的营收为165.8亿元,同比增长26%,贡献了55.1%的营收;商企和城市空间综合服务营收同比增长28.2%至111.4亿元,贡献了37%的营收。
上述两大业务包含的住宅物业、商业物业、城市服务及增值服务等其他物企也在布局的业务,总共贡献了万物云92.1%的营收。
科技对万物云业绩的助力尚不明显,万物云未来10年的核心战略“蝶城”对业务的赋能也有待验证。
截至2022年末,万物云战略投入1.6亿元,带来约1.1亿元的成本节约、节省750万工时、提效4%。在蝶城战略落地初期,这一模式仍然还是投入期。
业绩发布次日近两小时的业绩会,与其说是投资人“答疑会”,不如说是朱保全针对蝶城战略的一场“推销”。
万物云要回答的,也不仅仅是这一份业绩的利润下滑,还有公司战略布局如何赋能业务,进而带来业绩层面的回报。
“专属”业绩指标
上市后首秀,万物云带来了一份业绩平平的年报——营收同比增长27%至301亿元,毛利增长5.2%至42.31亿元;归母净利润则减少近一成至15.1亿元。
不过,万物云管理层并未对毛利增速放缓、归母净利下降等纸面上的利润表现展现过多的在意。
而作为一家非典型物企,万物云也没有披露2022年度管理面积及合约面积数据,仅披露了管理项目数量。其中,在管住宅项目数量增加623个至3446个;在管物业和设施管理项目数量增加264个至1829个。
避谈在管面积与合约面积,朱保全和这份年报反复提及了EBITDA——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的利润。
2022年,万物云税前利润同比下降12.9%至20.21亿元,加上财务费用1100万元、减去利息亏损4600万元、加上折旧及摊销8.55亿元,得到的EBITDA为28.41亿元,同比增长7.6%。
“EBITDA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与财务相关的东西放一边,看团队管理能力,我们的EBITDA数据摆在这里。”朱保全表示。
朱保全解释道,用EBITDA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公司在发生的收并购业务中记录了商誉无形资产,万物云以大比例计入无形资产进行10年摊销,带来了2022年的客户关系摊销5.7亿元,其他坏账及折旧计提一共8.5个亿。
盈余保障倍数也是万物云着重提到的一个指标,这项指标是指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与年内利润的比值。
2022年,万物云全年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为27.56亿元,盈余保障倍数为1.7倍,预收款则为45.1亿元。
“公司是否能被客户认可,很重要的一点是能不能把现金收回来。利润表实际上就是个数字,现金表才是实实在在的cash to cash。”朱保全如是说。
反复提及上述指标,朱保全话里话外的意思是——纸面上的利润数据不那么重要,万物云的利润实际上是增长的,盈利能力也是不错的。
“从运营能力来看,我们最核心的业务实现了有质量的增长、有现金流的利润。”朱保全总结道。
利润下滑,管理层对行业进行反思
尽管管理层给出了不同的利润衡量指标,但说到底,万物云纸面净利及毛利率下降是既成事实。
2022年,物企出现净利下滑并不鲜见,仅少数几家实现归母净利增长。面对全行业面临的利润下降难题和前所未有的严峻发展形势,万物云管理层也在不断思考行业发展方向,围绕物企独立性、并购、增值服务业务等进行反思。
去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26.7%,物企来自关联方的业务规模下降、应收账款增加,行业应对利润来源过于单一进行反思;
前几年行业作出的多笔高溢价收并购积累了高额的商誉与无形资产,对物企去年的商誉带来挑战,直接影响了利润表现;
基于关联方交易及住宅物业区域优势所构建的社区增值服务,在关联方业绩下滑、行业遇冷时,也出现增速放款、毛利下降和缺少竞争力的问题,能否持续为公司带来可观盈利,值得反思。
以及建立在上述三大反思之上的,对物业行业脆弱性与韧性的反思。
万物云归母净利下降,原因也藏在这4个反思中。
朱保全针对利润下降给出了四方面原因,影响最大的是去年下半年收入不及预期,居住相关资产服务预期收入11.4亿元,实际收入8.2亿元,其他社区增长服务收入2.2亿元,不及4.2亿元的预期,两项业务影响了1.61亿元毛利;开发商影响导致下半年案场前介业务缩减17.4%,影响毛利1.3亿元;公司对阳光智博和伯恩物业的收购产生一次性支出,导致毛利率下降6.5个百分点;城市空间整合服务受客户需求波动影响,导致直委或控股业务利润出现下降。
可见,对关联地产商的部分依赖、增值业务不及预期、折旧与摊销等行业需反思的内容,也是万物云自身需要反思的。
不过,朱保全强调了万物云的独立发展能力,“万物云2022年67%的合同与万科地产没关系,开发商与万物云的关联交易大概占了16%。”
他也强调,与开发商关联较强的业务并非万物云的主流业务,公司主流业务是循环型业务,包括社区空间居住消费服务中的住宅物业管理服务、商企和城市空间综合服务中的物业及设施管理业务、AIoT及BPaaS解决方案服务中的BPaaS解决方案业务。
2022年,万物云循环型业务录得收入233.49亿元,同比增长35.1%,增幅大于总营收增幅。
从“蝶城”到“蝶城+”
面对利润挑战和行业调整,万物云选择了“仰望星空”。
朱保全在《致股东书》中分享到,他问了问ChatGPT “什么是产业互联”,并从中提取出了几个关键词:与传统产业结合、智能物联、智能调度、云平台、供应链效率提高,“这些正是我们已实现抑或是正为之努力的目标。”
说起万物云的产业互联生意,就不得不提到其蝶城战略。
蝶城可以简单理解为,在半径3公里的范围内,万科物业的保安、保洁、保修等人员能够越过项目之间的围墙,在多项目之间形成调度,达到最高频次的人员复用。
从数据上看,2022年蝶城数量从459个增长到584个,完成提效改造38个蝶城,涉329个项目,实现收入人民币8.2亿元,相关投入改造约人民币1.6亿元,在当年实现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的提效,作用至全年可提升4%的基础住宅物业服务毛利率。
但朱保全坦言,自去年提“蝶城”至现在,许多投资人都对蝶城战略将信将疑,蝶城仍需不断证明自己。
换句话说,外界或许仍然不清楚“万物云要做什么”。
在3月28日的业绩会末尾,朱保全站起身,拉过会议室的一块白板向投资人展示了一张“囊括万物云所有业务”的图。
在这张架构图里,万物云的框架包括产业互联和空间物联,万科物业、万物为家、万物梁行及万物云城这四类传统业务则不被纳入在逻辑框架中。
“万物云和这几个传统行业是控股的关系。”朱保全说,万物云正“仰望星空”,将传统业务与万物云的产业互联、空间物联业务相结合,打造“蝶城+”、“企服+”两大生态,前者是在社区空间和街道,后者则基于企业服务。
更简单地理解,万物云的“仰望星空”生意可以理解为,通过公司研发的科技产品,在已形成的半径3公里的劳动力调度平台,反向增加新业务,如家装修缮、便民服务等。
在房屋焕新试点的31个蝶城中,蝶城去年实现2.1亿元签约合同额,同比增长118.8%;蝶城生态业务也在逐渐铺开,在38个蝶城内,商业物业及设施管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人民币1.6亿元。
朱保全表示,目前公司的科技产品的研发已经完成,在不同的空间陆续落地,落地之后的核心战略便是在街道空间做“蝶城+”,在园区和企业空间做“企服+”两大生态。
“目前还有500多个蝶城等待改造,企业服务也还有几百个园区的1000多个企业客户,未来几年要去做和蝶城+同样战略的事。”他给出的预期是,2030年之前做完前述图片中的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