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近年来,围绕“代理退保”黑产现象的监管与处罚动作并不少见,不法分子怂恿或诱导消费者委托其办理保险退保、逃废贷款等事宜,通过编造不实证据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等手段向银行保险机构施压,从中谋利,形成了披着“维权”外衣的黑色产业。在此背景下,多方协同,打击“代理退保”黑产现象,近日,国内出现了首例以“敲诈勒索罪”公诉案件判决的“代理退保”黑产案件。
首例以“敲诈勒索罪”公诉案件判决“代理退保”黑产案件
近日,国内出现首例以“敲诈勒索罪”公诉案件判决的“代理退保”黑产案件。蓝鲸保险获悉,福建省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人民法院判决6名涉“代理退保”黑产不法人员犯“敲诈勒索罪”,判处拘役5个月(缓期8个月)到有期徒刑3年10个月不等的刑罚,并处2千至1万元不等的罚金。该案件判决再度引致行业对“代理退保”黑产行为的关注。
据福建银保监局披露信息,该案涉案人员通过设立信息咨询公司,雇请员工从事保险代为退保业务,借助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发布“可办理全额退保”等信息,诱导保险投保人委托该公司进行代理退保,以杜撰、虚增保险公司违规行为的方式编写投诉信,向监管部门恶意投诉保险公司,保险公司被迫损失13万余元。
事实上,行业苦“退保黑产”久矣。梳理来看,近年来,以“代理退保”“贷款反催收”为典型的金融“代理维权”活动猖獗,不法分子怂恿或诱导消费者委托其办理保险退保、逃废贷款等事宜,通过编造不实证据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煽动消费者缠诉缠访、过度维权等手段向银行保险机构施压,从中谋取不当得利,形成了披着“维权”外衣的黑色产业,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黑产不法分子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维权”时,常常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联系方式等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信息,极有可能导致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资金受损、失去保险保障,甚至遭受诈骗风险。
对于黑产现象,业内人士向蓝鲸保险分析,一方面是基于“代理退保”的隐蔽性,“退保”黑产全流程存在一定周期,仅当利益出现穿透时才会发现问题;另一方面与保险数据完备性与真实性不足有关,且在投保流程方面,存在疏漏或信息不对称性,导致数据在穿透监管方面存在困难。
多方协同打击,遏制黑产
面对屡禁难止的退保黑产,监管屡次敲打,各地各部分也协同布局,对黑产现象进行联合打击。
在此次“代理退保”黑产案件的查办过程中,蓝鲸保险了解到,有多部门的协同参与,首先经公安机关牵头成立的联合专案组前期侦查,将6名犯罪嫌疑人移送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再由法院依法以“敲诈勒索罪”作出判决。福建银保监局透露的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至今,全省公安机关共破获“代理退保”黑产相关案件5起,打掉犯罪团伙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8名,刑拘23名。
此前,上海银保监局联合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公安局和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共同发布《关于依法打击保险领域代理投诉举报黑产优化营商环境的通告》,明确建立六部门联合打击机制,综合运用监管科技手段,发挥大数据集中管理优势,实施信息共享和精准打击。加强“行刑衔接”,充分发挥监管部门专业监管与公安机关侦查手段的联合优势,深挖“代理退保”黑产犯罪行为。
在进一步工作中,福建银保监局此次也表示,联合福建省公安厅、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向社会公众发布《关于防范金融领域不良代理投诉举报风险 优化营商环境的通告》,提醒广大消费者,理性消费、合理维权,切莫轻信黑产的虚假承诺,使自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与省公安厅、市场监督管理局成立联合工作组,梳理研判犯罪线索,密切协同开展打击行动;联合市场监管部门约谈相关头部自媒体平台,督促加强自媒体广告发布管理;指导银行保险行业协会成立工作专班小组,协调强化行业内联防联控。
此外,在整个“代理退保”的黑产链条之中,保险机构内部的涉案人员是重要一环。也是保险机构防范退保黑产的关键方向。
202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曾对一起职务侵占犯罪的案例进行通报,提及S保险公司业务总监、“保险黑产”犯罪团伙7人,在2020年4月至6月,收集并控制S公司新进保险业务员账号,并利用从他人处购买的包含保单号、投保日期、保险险种、保单金额、客户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内容的1万余条保单信息,冒充S公司员工联系投保人,以“产品升级”“原保单全额退保”等为名,诱骗投保人将原保单退保后购买新保单,将新保单“挂单”在新进保险业务员账号下,获取S公司支付给新进业务员的新人训练津贴、增员奖等额外奖励184.8万余元。
对此,保险机构的解决办法,一方面是建立线索收集机制及平台,运用数据分析等方式锁定外部疑似不法组织、个人线索;另一方面组织内部深入排查,寻找内部疑似不法人员线索。如查实违法线索,积极联动公检法机关开展打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