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次,我感觉到文字的匮乏与无力。
WWDC23 第二天,我代表爱范儿,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早体验到 Vision Pro 的一批人。由于现场不允许录像录音,面对这样一台高维的计算设备,我只能用两位数的字节,为大家勾勒一些仅有的想象空间。
Q:佩戴前需要怎样的准备工作?
为了这次 Vision Pro 的媒体 Demo,苹果在 Apple Park 西北区域搭建了一个名为 Fieldhouse 白色房子,虽然是临时区域,但我丝毫看不出这是移动板房。
进场后,热情的苹果工作人员示范我如何完成准备工作,用 iPhone 扫描了面部信息和耳廓信息,面部信息用于挑选最适合面部的眼罩,过程非常类似 iPhone FaceID 的录入,耳廓扫描用于校准空间音频的体验,只需左右 90° 转头。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
Q:近视眼用户影响吗?
不影响。
我自备了隐形眼镜。不过在现场,工作人员根据我的眼镜镜片测量出度数,定制了一幅镜片,镜片通过磁吸吸附在 Vision Pro 眼罩内部。
▲蔡司定制镜片
Q:如何佩戴 Apple Vision Pro ?开机要进行哪些设置?
Vision Pro 的眼罩通过磁吸吸附在机身上,可以更换,由于我面如脸盆,眼罩不算太贴合,和大多 VR 设备一样,鼻梁下方会有漏光。工作人员说,零售版会针对更多脸型做眼罩适配。
佩戴时,工作人员会建议捏住眼镜中间较窄的区域进行佩戴,避免手指污染摄像头。
头梁右后方有一个旋钮,用于调节头部松紧程度。
与官网及宣传片不同的是,机身顶部还安装了一根绑带,用于分摊重量,但不免会压垮发型。
机身左后方,有一根一米多长的白色编织线缆,连接外挂电池。外挂电池提供两小时续航。
不过在续航能力的桎梏下,我反倒觉得,这种分拆式是现存较好的方案。
外挂电池不可拆卸,估计有变压电源的作用,但配备了 Type-C 口,可以通过外部电源持续供电。
佩戴后,机器需要首先对眼球和手势进行设置,Vision Pro 干掉了手柄,完全依靠眼球、手势和语音进行操控。
首先,我需要用眼神盯着屏幕中央接连出现的亮点,这些亮点构成了一个六边形,第一次是全黑环境,第二次环境会变亮。因为不同的亮度,人眼瞳孔的收缩程度不同。
手掌设置更简单,只需伸出双手。
然后长按机器右上角的数码旋钮,就完成了整个设置。
这时,屏幕就会出现 iOS 和 macOS 同款的动态 Hello 的画面,以立体的姿态漂浮在空中。
Q:Vision Pro 沉不沉?压不压头?
明显比 Quest Pro(722g)轻,可能与 Pico 4 Pro(458g)重量相仿,不会有明显压头的感觉。佩戴了半小时之后,我没有感觉到不适。
补充一下背景:本人头围 63cm ,即便放眼五公里也是翘楚的存在。
Q:沉浸感如何?
画面非常清晰,没有纱窗效应,完全看不出颗粒和像素,毫无疑问是我体验过最清晰的头显,用于阅读文档、浏览网页,完全没有问题。
穿透视野,即透过 Vision Pro 看外部环境效果,与我手上那台索尼 a7RIII 电子取景器看世界的清晰度相当,我甚至可以透过设备阅读手机屏幕。无论是色彩、清晰度、帧率都远胜于 Meta Quest Pro、Pico 4 Pro,但与肉眼所见的世界还是有很大区别。
穿透视野偶尔可见轻微的画面抖动,只要不是特别快速的转头,几乎感受不到延迟,我尝试快速在眼前挥动双手,才会出现一些「穿帮」,比如果冻效应,以及抠像不完整的问题。
画面边缘会有一些绿色和紫色的偏色,但不太容易注意到。
需要提及的是,现场的环境光还不错,暗光下未经测试。
在体验的半小时时间里,我没有出现眩晕情况。
关于 FOV(视场角),官方没有公布数据,就我自己不完全可靠的感受,可能与 Quest Pro、Pico 40 Pro 的 FOV 差不多,视野会有黑边遮挡,就像从望远镜看世界一样。
总体而言,我认为 Vision Pro 的沉浸感非常出色,是我体验过所有头显中当之无愧的 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