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官网截图
2023年6月18日,据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报道称,跨国药企阿斯利康(AstraZeneca)已制定计划,将其中国业务分拆,并在香港单独上市,以保护公司免受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文中称,该实体亦有可能在上交所上市。
根据6月19日第一财经的报道,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回应称:“谣言!”
不过对此,阿斯利康中国区传播部相关人士回应称:阿斯利康表示对市场传言或猜测不予以任何置评。
专家:龙头企业拆分上市有利规避地缘影响,有利再造输血能力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文中援引阿斯利康一位顾问观点认为,这一想法已经“摆在桌面上几年了”,该想法一直被搁置的原因是近期全球生物技术公司股价持续低迷。
有业内人士向蓝鲸财经记者表示,近期国内外生物科技股的股价下挫或与美国加息有关,受该因素影响,高科技行业估值整体下调。反映到国内企业来说,IPO和融资也会变得越来越难,再加上目前生物科技行业内卷严重,即使技术获得成功,是否能实现成功的商业化也会变成另外一个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阿斯利康目前市值1830亿英镑,是英国最大上市公司之一,1993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2020年又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
根据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报道,该计划中,阿斯利康(AstraZeneca)将把其在中国的业务分拆为一个独立的法律实体,但将保留对该业务的控制权。
“在香港或上海上市一个单独的子公司可能会使其成为一家更适合中国国内的企业;此外,它还将提供一个独立的资金来源;还有能够得到创新药物批准得更多支持。”知情人士透露。
另外,一位亚洲资深银行家表示,“每一家在中国业务强大的跨国公司”似乎都考虑过类似的举措,“即使这只是给未来提供一个灵活性的选择,也值得考虑。”
今年2 月 9 日,阿斯利康发布了 2022 年度业绩。阿斯利康总营收 443.5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
从中国区收入来看,2022年销售收入 57.92 亿美元,同比持平,占整体营收的13%,占阿斯利康在新兴市场收入的49.3%。这个数字也让阿斯利康继续稳坐中国市场取得最好业绩的MNC公司的头把交椅。阿斯利康预计新的一年中国区将重新增长。
CIC灼识咨询合伙人王文华向蓝鲸财经记者表示,分拆上市是行业的龙头企业的比较常见的资本市场的操作。 例如,比较成功的是微创医疗, 其先后将心脉医疗、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微创脑科学等子公司分拆上市,形成了港股的微创系企业群,并且还有子公司在陆续计划上市进展中。对不同的业务线独立形成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能进一步加强整体微创医疗的实力夯实在不同细分赛道中的领导地位。
就阿斯利康而言, 中国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 其销售额占阿斯利康总销售额的13%,并且一直处于比较快速成长的趋势中。
“在大的国际环境背景下, 分拆上市对于阿斯利康中国而言,对于集团的依赖度会有所降低。在中美关系比较微妙紧张的背景下, 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很大程度上提升阿斯利康中国的融资输血能力, 无疑是对业务成长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和利好。” 王文华认为。
仍需关注实际控制人认定、境内外审批和境内信息披露等要素
事实上,上述计划并非阿斯利康中国的相关资产首次在资本市场谋求上市。2017年10月,阿斯利康(AZ)剥离了亚洲研发中心与国投创新合资建立迪哲医药,这是一家创新生物药企,聚焦于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物研发。
当时几乎所有研发人员都加入了迪哲医药,原阿斯利康全球创新研发中心副总裁、亚洲及新兴市场创新研发中心负责人张小林出任迪哲医药首席执行官。
2021年12月,迪哲医药正式在科创板鸣锣上市。
头豹研究院医疗行业分析师宁静指出,尽管按销售额计算,2022年阿斯利康是中国销售额最大的海外制药企业,分拆赴华上市仍需关注实际控制人认定、同业竞争、关联交易、境内外审批和境内信息披露等要点,必须明确企业在中国分拆上市的限制性标准,同时分拆上市程序须规范化运作,重视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近年来,阿斯利康一直在增加在华投入,王磊曾表示,中国创新一定会崛起,实现弯道超车,中国创新是值得投资的领域。
王磊表示,“我们在制度上有优势,国家投入也大,科学家们也逐渐回归。目前中国新药研发能力和日本、欧洲比肩,处于全球第二梯队,相信中国将很快跻身第一梯队。”
2021年10月,阿斯利康全球第四个研发中心落地中国。该中心深度参与阿斯利康的全球新药研发,从研发管线布局、研发策略制定,到新药上市及药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到全生命周期产品开发和上市,覆盖肿瘤、呼吸、疫苗、罕见病等广泛疾病领域。
据悉,目前阿斯利康已形成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创新产业园及产业基金为一体的“三驾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