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晚间,汤臣倍健(300146)交出不错的2023年中报业绩预告,上半年归母的净利润约为13.63亿元-15.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约为30%—50%。
业绩亮眼,资本市场却不买账。业绩预告出炉次日,汤臣倍健股价大“跳水”,最终收报21.25元/股,跌幅为12.37%,盘中一度最大跌幅达13.4%,。随后几日,公司股价持续低迷,7月14日以20.70元/股收盘,17日继续走弱。
有观点认为,这或与其代言人蔡徐坤“塌房”、二季度盈利能力环比大幅下滑有关。汤臣倍健7月5日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二级市场股价波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公司生产经营正常。公司季度利润与收入、费用投放等有关,公司实施多品牌大单品全品类全渠道单聚焦的战略,在VDS新周期中立足长远进行多品牌投资布局,加大品牌投入。
不过,翻阅汤臣倍健近几年财报不难发现,公司虽仍以市场第一份额保持行业的龙头地位,但已有所“失色”。
二季度营收盈利或双滑坡
创立于1995年的汤臣倍健,2010年上市伊始即成为“国内膳食营养补充剂第一股”。上市后的汤臣倍健进入高速发展期,营收从2010年的3.46亿元一路飙升到2022年的78.61亿元;归母净利润从2010年的0.92亿元上涨至13.8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华丽业绩的背后,汤臣倍健近年来的发展已略显疲态。
今年3月18日,汤臣倍健发布了2022年年报,销售收入78.61亿元、同比增长5.79%;归母净利润13.86亿元、同比下降20.99%。在汤臣倍健董事长致股东信中表示均与公司年初预计存在明显偏差,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将时间轴再继续向前拨动,近几年汤臣倍健的收入增速一直处于下滑状态。2021年汤臣倍健营收增长21.93%,但与其2020年定下的同比增长30%的目标相距甚远,同时若刨除年内并表的麦优公司对应数据(汤臣倍健于2020年收购麦优),同比增速仅为15.38%。这意味着汤臣倍健已连续四年出现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2018年至2022年收入同比增幅分别为39.86%、20.94%、15.83%、15.38%(剔除麦优公司后)和5.79%。
汤臣倍健近年净利润的表现几乎如出一辙。2019年,汤臣倍健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原因为并购澳洲益生菌品牌Life-Space Group Pty Ltd(即Life-Space子品牌)。2020--2022年净利润分别为15.24亿元、17.54亿元和13.86亿元。2021年与2022年同比增速分别为15.09%、-20.99%,相比之下,远远低于2017年43.17%与2018年30.78%的同比增幅。
目光再次拉回到当下,2023年是汤臣倍健提出的VDS(膳食营业补充剂)行业开启新周期的第一年,一季度实现“开门红”,业绩创下单季历史新高,公司营收31.08亿元,同比增长36.30%;净利润为10.30亿元,同比增长55.27%。
然而,汤臣倍健二季度业绩表现却有点令人大跌眼镜。根据半年报业绩预告计算二季度的业绩,汤臣倍健第二季度净利润为3.32亿元至5.42亿元,环比第一季度下跌67.76%至47.37%;同比去年同期变化(这里用“变化”表示什么?有点模糊)-13.74%至40.81%,与一季度业绩相差甚远。
光大证券最新研报认为,汤臣倍健第一季度由于疫后免疫力产品需求快速上升,而实现了较高收入增长,随着短期需求阶段性释放后,今年第二季度的预计收入端增速从高位略有回落。
营销、研发投入失衡
面对业绩的不稳定性以及企业的成长乏力,汤臣倍健提出“强科技”品牌的转型方向。早在2021年,汤臣倍健在股东会上喊出了“强科技”口号,强调将通过“科学营养”、“高精尖产品”、“成立研究院”三方面实现向强科技型企业转型。
今年初,汤臣倍健再次以“强科技”为核心,确立了三个“月亮目标”。
口号响亮,那么,汤臣倍健做得怎样?
既然“强科技”,研发费用对应性最强。2019-2022年,汤臣倍健的研发费用从1.26亿元增长至1.58亿元,但营收占比已经从2019年的2.38%连续下跌至2021年的2.02%,2022年也只有2.02%。
不仅如此,汤臣倍健近几年无论研发人员数量还是研发人员数量占比都在持续下滑,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从2019年的11.23%一路滑坡至2022年的7.94%,2019-2022年分别为11.23%、9.76%、8.15%、7.4%;期末研发人员数量从2020年的322人不断减少至2022年的286人,2022年底的研发人员已然少于2019年底的289人,2019-2022年底分别为289人、322人、317人、286人。
同时,汤臣倍健在营销方面却毫不手软和吝啬。公司的销售费用逐年增长,从2019年的16.50亿元攀升至2022年的31.69亿元,增长27.87%后的2022年销售费用相当于同期研发费用的20倍。
对比2022年78.61亿元的营收,意味着汤臣倍健每卖1元的产品,就要花去0.4元的销售费用,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例高达惊人的40.31%。
而且,2022年高位明显增长的营销投入给汤臣倍健带来的效果似乎并不如期,2022年营收仅增长5.7%,净利润更下滑近21%。
可以看到,汤臣倍健2022年销售费用明显增长的主要原因系平台费用、广告费及市场推广费增加。
一直以来,汤臣倍健都热衷于投入大量资金找明星代言。从早期的姚明、刘璇、李连杰,到如今的马龙、谷爱凌、蔡徐坤等等。诚然,明星的影响力确实能为汤臣倍健打开知名度,但是产品自身内力与营销的外力如何携手并进,恐怕还需公司切实思考与实践。
况且明星光环并非一直闪耀,尤其是流量明星一旦“翻车”,往往还会反噬品牌。譬如此次的“蔡徐坤塌方”事件,舆情发酵后,多家品牌都迅速与其“切割”。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汤臣倍健的官方微博仍将蔡徐坤代言的广告置顶,未下架相关内容。
好战略最终需落地
如今的VDS行业更是日新月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除了线上电商迅速崛起,新锐品牌也在不断增加。如何拥抱变化并适应变化,在变化中取得新发展,可能成为摆在汤臣倍健面前的重点。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282亿元,预计2027年有望达到4237亿元。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银发一族”和“年轻一代”将是行业增长的主要驱动人群。科技进步驱动产品和服务升级,保健品行业未来仍然未来可期。
不过,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健康素养以及经济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将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品质,这意味着中国保健品行业“轻研发、重营销”的做法亟待变革。
成长乏力的汤臣倍健应该也意识了面临的问题。2022年,公司董事长梁允超在致股东信中提到:“流量瓶颈中的品牌内卷,从‘流量到顶’到‘流量逃顶’,流量是‘兴奋剂’亦或是‘毒药’?确实,抓住流量红利可以做大,但只有能沉淀下来品牌才能做强。能跨过一波又一波红利周期甚至跨过一个又一个经济周期考验的,才能算得上优秀的消费品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一定是来源于内力,而不是外力。”
重视“强科技”与内力固然可喜,那么,上下同欲否?如臂所指否?毕竟,好战略最终还看落地情况。
实习生 李雪 记者 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