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茶饮蹿红背后的监管考题

观点
2023
09/11
12:31
亚设网
分享

导语:酱香拿铁的余温还未褪去,酸梅汤又平地惊雷般地在社交平台上“炸开”,多个词条登上微博热搜,显示出中药茶饮的火热。实际上,除酸梅汤外,各地中医院、中药房还推出了种类繁多的中药茶饮,例如和胃调脾茶、减体茶等。

酱香拿铁的余温还未褪去,酸梅汤又平地惊雷般地在社交平台上“炸开”,多个词条登上微博热搜,显示出中药茶饮的火热。实际上,除酸梅汤外,各地中医院、中药房还推出了种类繁多的中药茶饮,例如和胃调脾茶、减体茶等。

接连的热搜为中药茶饮带来“破圈”机遇。有关分析认为,中药茶饮作为一种新的“时尚消费品”是可以市场化的,且市场空间巨大,但同时,中药茶饮的价格、安全性,以及按照“药品”还是“商品”来监管等问题,都是中药茶饮“破圈”绕不过的监管关。

爆火背后

最近,各地网友前往中药店“下单”酸梅汤,掀起了一阵中药茶饮新热潮,#中医馆买酸梅汤##酸梅汤爆火后浙江省中医院推出秋季茶饮##女生去中医馆买酸梅汤被医师教育#等多个词条接连登上微博热搜。在这之中,最受关注的中医馆之一,便是浙江省中医院。9月4日,浙江省中医院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因下单量暴增,目前酸梅汤处于断货状态,医院正在紧急补货中,#浙江省中医院酸梅汤供不应求#也登上热搜。

接连的热搜为中药茶饮带来“破圈”机遇。在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胡钰看来,只要是商品能进入市场流通就可以市场化,中药茶饮作为一种新的“时尚消费品”便是可以市场化的。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也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中药茶饮是国内有待开发的一个市场,非常具有可行性,而且市场空间巨大,“它既是茶饮市场的一个创新产品,又是中药文化的一种延伸,是中药文化和茶饮文化的结合,是在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支撑下的一种有益的创新产品探索”。

与中药版酸梅汤同时出现的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评语:“万万没想到打败奶茶店的竟然是中医院。”然而,中药茶饮真的能打败奶茶店吗?浙江省中医院的数据显示,此次抢购酸梅汤用户中以年轻女性为主,女性用户占比达到了82.75%;其中17-30岁用户占71.25%,30-40岁之间占28.52%,40-60岁之间占5.35%,显示出购买酸梅汤的群体与购买奶茶的群体相似,都具有年轻化特性。

中药茶饮主打的健康养生,无疑是吸引当下年轻消费者的主要卖点,那么,从口味上来看,中药茶饮还能与年轻人喜爱的奶茶匹敌吗?有报道显示,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在跟风尝试后选择了“避雷”:“实在太酸了,中药味也很浓,应该是煎锅已经被中药渗透入味了。”不过,从品类上看,中药茶饮暂未落于下风。9月10日,浙江省中医院发布《关于浙江省中医院乌梅汤等特色茶饮上线时间的公告》,其中提到,除了乌梅汤外,浙江省中医院还有一些适合不同季节的保健药饮,包含利咽生津方、明目润眼1号方等。

医保支付争议

对于中药茶饮来说,要“破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其中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便是有关能否用医保支付的争议。

事实上,关于中药茶饮能否刷医保,界限本身是明确的。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在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包含可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中药饮片892种,但同时,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主要起滋补作用的药品、保健药品等药品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9月6日,杭州市医疗保障管理服务中心发布了《关于规范中药饮片使用的告知书》,其中提到,“酸梅汤”等产品属于中药保健类饮品,根据《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保健药品不属于医疗保障基金支付范围。“下一步,我中心将对定点医疗机构结算的有关费用进行实地核查,一经发现存在违规结算费用的情况,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此外,在浙江省中医院的公众号中,有关酸梅汤的推文里也几乎都提到了一句话:“乌梅汤等省中相关中医药特色茶饮都不进医保。”

但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位昵称为“蒜汉三”的博主前往中药馆购买酸梅汤的视频获得了超过136万的点赞,该博主在视频中询问中医馆工作人员“这个可以用医保支付吗”之后,工作人员表示“可以”。就此情况,北京商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询问了北京一家医保定点药店的工作人员,对于“能否刷医保”的问题,对方同样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只是“处方内包含多种药,有一种药不能报销,其他的都可以”。可见,中药茶饮的发展之路上,仍需有关部门解好“保”与“不保”的监管之题。

商品还是药品

中药茶饮的市场化并不容易。“中药标准化生产难度较大,且服用量难以统一把握,不同的消费者需求量不同。”胡钰指出,“中药茶饮采用‘普通商品’标准还是‘药物’标准进行市场化监管也存在一定难度。”此外,中药饮片要“破圈”,还需照顾到价格与安全性。

在价格方面,有报道显示,有网友遭遇了几十甚至上百元的“酸梅汤刺客”:“去中药店忘了说直接抓药方,中医就配了祛湿的酸梅汤和中药奶茶,但是令我没想到的是,它为什么这么贵!酸梅汤70!奶茶65!两个一共135!一开始那边酸梅汤要120,后来砍下来的,是我买贵了吗?”就此问题,北京商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询问了同仁堂一家门店酸梅汤的价格,工作人员表示,一副的价格为30多元,大约能熬出“一可乐瓶”的量。同时,金象大药房一家门店的工作人员则表示,一副的价格为15元,大约“能熬2升”。价格不一、“产量”不一,或是酸梅汤等中药茶饮亟待监管的现象之一。

在安全性方面,作为中药馆依据处方开具的一类中药,酸梅汤或许并不完全适宜所有人饮用。9月5日,#女生去中医馆买酸梅汤被医师教育#登上热搜。据悉,一消费者走进中医馆想买酸梅汤,却被医师教育称,“是药三分毒,不要随便乱喝,除非有医生开了方子,有些药是不能吃的,就像酸梅汤有胃酸的人就不能吃”。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林胜友也曾指出,乌梅汤并不适合所有人群,“如果本身湿气重,舌苔很厚,排便不通畅,或者胃酸过多,那么不宜频繁饮用。此外,乌梅汤还有敛肺止咳的作用,但是如果您正在经历上呼吸道感染、在排痰过程中,那么也不太适合饮用”。

“总之,如果中药茶饮进行市场化,作为药品,需要符合国家相关药品监管法规和标准;作为食品,需要符合国家相关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确保产品的卫生、质量和安全性;此外,中药茶饮的市场宣传也需要符合相关法规和规定,不得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科方得投资执行总裁张晓兵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艾瑞网立场)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