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ICphoto
中国车企品牌跨界研制的首款手机NIO Phone终于在显现了“真身”。9月21日,在NIO IN 2023蔚来创新科技日活动中,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正式公布了蔚来NIOPhone手机。
如今的科技圈和车圈一直在融合,科技圈忙着“造车”,车圈企业也开始跃跃欲试地造手机,没有谁想错失万物互联时代的机会,蔚来更是如此。对于为什么要做手机,李斌表示,“不是因为手机公司都在造车,也不是因为蔚来造车不赚钱要用手机盈利,而是蔚来用户需要一款与蔚来汽车无缝连接的手机。”
NIO Phone,专属“蔚家军”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谁也不想丢掉车机生态的主动权,更何况对于服务是第一生产力的蔚来”。一位资深业内人士高岚(化名)向蓝鲸财经记者坦言。在活动当天李斌表示,NIO Phone是一款专为蔚来车主而生的旗舰手机,将打通车和手机之间的软硬件隔阂,共享设备算力。
当场下的观众喊“遥遥领先”的时候,李斌笑着说,“不是‘遥遥领先’,但是却很好用。”
据李斌介绍,蔚来手机NIO Phone分为性能版(12GB+512GB)、旗舰版(12GB+1TB)、EPedition(16GB+1TB)三个版本,起售价分别为6499元、6899元和7499元。
此外,在硬件方面,NIO Phone与市面上的旗舰手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在芯片方面,搭载高通骁龙8 Gen2领先版,最高16GB+1T内存组合可选,配备6.81英寸屏幕,支持1—120Hz可变刷新率,搭载5000万广角+超广角+潜望长焦后置三摄;续航方面,NIO Phone搭载5200mAh电池,支持66W有线及50W无线闪充,同时专项匹配蔚来无线车充。
李斌同时指出,“NIO Phone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在软件的底层进行互联网无缝的信息流转和接力。”蔚来手机全球首创了“车控键”,实现了30项功能一键直达,包括:启动车辆、车辆召唤、遥控泊车、守卫模式、车辆状态查询、后备箱控制等。
但是,蔚来手机发布的那一刻,网络上关于其较高定价的热议就从未停止。
据高岚介绍,蔚来的用户大都是高收入群体,自己或家庭已购买过奔驰宝马奥迪的比例很高,因此这个定价也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车企入局手机,“难而正确”?
事实上,在今日NIO Phone发布之前,坊间关于蔚来手机的传闻就从未停止。
据36氪未来汽车日报此前报道,原美图移动高级副总裁易炜已加盟蔚来手机团队,担任软件部门负责人。蔚来手机团队已超过了300人,员工背景包括OPPO、美图和华为等。蔚来回应称,对于人事方面的信息不作评论。
更早之前也有报道称,根据招聘网站信息,蔚来曾招聘安卓系统工程师、安卓wifi软件工程师、Camera软件算法工程师等职位。其中,相机软件算法工程师要求熟悉HDR、多帧降噪、夜景增强、超分辨率、美颜等算法原理和方案设计。
事实上,蔚来造手机并不是为了去争抢手机市场的蛋糕,而是更构建更加高端完善的汽车智能生态。李斌也表示,“我们做手机,并不是要去跟小米、华为竞争,逻辑不太一样。你可以理解成蔚来的NIO Life,我们不是要做一个服装公司、食品公司,而是围绕着用户需求,基于我们和用户的连接,满足他们的使用场景。”
汽车和智能手机的结合即便是大势所趋,但目前并没有十分成功的案例,就连小米、华为这样的头部手机制造商也依旧处于早期的探索阶段。那对于本就不富裕的蔚来来说,为何又要坚持跨界?
据蔚来二季度业绩报告显示,蔚来汽车在2023年第二季度营收达到87.72亿元,同比下滑14.8%,较今年一季度下跌近两成,不及市场预期的92.45亿元;在销量方面,受到4月和5月产品换代节奏把控的失误,使得二季度销量仅为2.35万辆,较去年同比下滑6.1%,环比下跌24.2%。在现金流方面,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储备为315亿元,较上一季度减少63亿元。横向对比来看,新势力阵营中的理想的现金储备则高达737.7元。
压力之下的跨界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李斌不得不做的事。蔚来汽车超过一半的用户都在使用iPhone,但“苹果现在对汽车行业很封闭,比如蔚来第二代平台的车标配UWB,苹果不开放接口,搞得我们很被动。”在李斌看来,如果到2025年,苹果公司真发布了一款车型,而蔚来的用户中有60%或更多的人使用苹果手机,那么蔚来就完全没有防御能力,所以蔚来必须着手做一些准备。
但也有声音坚决地反对,称“车企造手机是不务正业。”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近日在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称:手机与汽车完全不一样的数量级。“做汽车业把汽车业做得好就OK了,不要想着做手机,手机让别人去做。”
“商业的本质是提供价值,提供价值体现在盈利,你不能亏本,哪怕是1%。”陈玉东认为,车企造手机得不偿失,吃力不讨好。现在把汽车做到一年100万辆就已经非常艰难,供应链和客户运营都非常不容易。
在资深产业经济分析师、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看来,“手机厂商一定要跨界做智能汽车,智能汽车也不一定非要布局智能手机,还是要企业依据自身的资源能力做出基于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考虑。”丁少将坦言,“从长期来看,产业链的分工方式依旧是主流,更加高效,也更符合市场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