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提成大降,“免税茅”中国中免能否迎来春天?

观点
2023
12/28
22:31
亚设网
分享

销售提成大降,“免税茅”中国中免能否迎来春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财经记者 王晓楠

机场与免税店之间的“博弈”又迎来了新进展。12月26日,中国中免(601888.SH)披露了其与上海机场、首都机场分别签订的最新机场免税店租金计算方式,也算是重回疫情前的“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模式,保留了“客流量”为王,但保底租金和扣点率双降。

免税合作模式迎来“新天地”

12月26日晚,中国中免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分别与上海机场(包括上海浦东和上海虹桥国际机场)、首都机场相关方对原合同及原补充协议进行修订,并签署相关补充协议。前述补充协议主要约定了最新的机场免税店租金计算方式。

根据中国中免与上海机场的约定,自2023年12月1日起,月实收费用采取月保底销售提成和月实际销售提成两者取高的模式计算。如果当月实际客流量>2023年Q3月均客流的80%,则浦东机场月保底提成为5245.45万元,虹桥机场为647.34万元;如果月实际客流量≤2023年Q3月均客流的80%,则前述两机场的月保底提成=5245.45万元(647.34万元)×(月实际客流量÷2023年Q3月均客流量的80%)×调节系数。

其中,月品类销售提成=月品类净销售额×品类提成比例,香化、烟、酒、百货、食品品类的提成比例在18%-36%之间进行取值。

与首都机场的约定则是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年度经营费采取年保底经营费和年实际销售额提成两者取高的模式计算。年保底经营费为5.58亿元,如年实际客流量≤960万人次,则年保底经营费=5.58亿元×(年实际客流量÷960万人次)×调节系数。其中,销售额提成与上海机场一样,也是在18%-36%之间取值。

此次,中国中免与两家机场签署的补充协议,与2017年、2018年所签订的协议相比,算是重回“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模式,不过保底租金和扣点率都大幅下降。

彼时,首都机场给出的T2、T3航站楼免税店的保底经营费总计30.3亿元,销售额提取比例分别为47.5%、43.5%。而上海机场则给出42.5%的综合销售提成比例,或在约定的2019-2025年期间,中国中免向机场支付保底销售提成总额430.71亿元,两者取其高。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协议在扣点率明显低于疫情前,且保底租金大幅下降的同时,继续保留了“客流量”为王的硬道理。相比2021年中国中免与上海机场签订的“下无保底,上有封顶”的补充协议,对标国际客流情况由2019年月均实际国际客流变更为2023年Q3月均客流量。

根据国海证券,前三季度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分别实现旅客吞吐量3873.25万人次/yoy+287.72%,3125.18万人次/yoy+210.38%,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66.89%、92.27%。其中浦东机场国际旅客吞吐量为1006.13万人次,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34.25%。

值得一提的是,往年高昂的租赁费用对中国中免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2017-2019年期间,子公司日上上海向上海机场支付的免税店租金分别为25.55亿元、36.81亿元和52.1亿元,占当年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31.69%、39.53%和47.6%,免税店租金逐年增长。

除了受客流量尚未恢复影响,这份补充协议也与越来越多竞争者争相分取“免税”大蛋糕有关,例如薄利多销的跨境电商也让中国中免和机场迫不得已降价让步,报团取暖。

“免税茅”何时回暖?

中国中免早期名为“中国国旅”,2008年由中国国旅集团有限公司和华侨城集团公司联合发起设立,200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22年登陆港交所。2011年开始涉足免税业务。2017年起,通过陆续收购日上免税行(中国)和日上免税行(上海)51%的股权以及海南省免税品有限公司51%的股权等,公司逐渐聚焦免税业务。到了2020年的时候,中国中免主要从事业务就只有商品销售业了。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中免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柬埔寨等地设立了涵盖机场、机上、边境、外轮供应、客运站、火车站、外交人员、邮轮和市内九大类型的约200家免税店,覆盖超过100个城市,已发展成为世界上免税店类型最全、单一国家零售网点最多的免税运营商。2023年上半年,中国中免在海南省拥有6家离岛免税店,包括目前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的免税商业综合体—海口国际免税城和三亚国际免税城。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份,中国中免出资12.28亿元以获得中出服49%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通过此举,中国中免将通过中出服获得“国人入境市内免税”牌照,彻底完成“口岸+离岛+市内”版图布局,同时揽获中出服在上海、北京等共计12家市内免税店。

作为国内唯一拥有免税全牌照的免税巨头,中国中免的门店数量远超其他免税企业。在其披露的招股书中,2021年中国中免的国内免税市场份额高达86%,远高于海发控、海旅投和珠免的4.1%、3.6%和2.7%。

甚至在2019-2021年期间,在政策对免税行业的扶持下,中国中免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将一家独大的局势坐稳。在此期间,中国中免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86.15亿元、525.98亿元、676.7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32亿元、61.4亿元、96.54亿元,业绩连年创新高。

但到了2022年,一路狂奔的中国中免按下了“暂停键”,公司营收与利润增速双双首次出现下滑。2022年,中国中免营收为544.33亿元,同比下滑19.57%;归母净利润为50.3亿元,同比下降47.87%,接近“腰斩”。对此,中国中免解释称,是由于2022年疫情的持续反复和多点爆发导致公司重点渠道客源锐减,主力门店几度闭店,物流运营出现中断,公司业务尤其是线下业务遭受严重冲击。

2023年旅游出行迎来了复苏,但是中国中免的业绩却再度下探。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中免实现营收508.37亿元,同比增长29.14%;然而其净利润却下滑1.78%,为54.23亿元。就在中国中免披露三季报的前夕,公司当时的掌舵人董事长李刚因病逝世,四天后公司选举王轩为公司第五届董事会董事长。随着境外游客数量尚未恢复,持续押注海南离岛免税的中国中免,其新上任的掌门也将面临多重挑战。

即便中国中免有着“免税一哥”的称号,但其他竞争对手的实力似乎也不能小觑。免税牌照的总数曾多年保持在7张,近年来随着政策放宽,该领域的牌照陆续扩大到了10家企业具备免税品经营资质。这其中包括中国中免、日上免税行(中免控股51%)、深免集团、珠免集团、海免集团(中免控股51%)、中服免税(中免持股49%)、中侨(中国港中旅控股70%)、王府井、海发控和海旅投。

随着行业持续回暖,曾经有着“免税茅”之称的中国中免,2020年2月,公司股价不到80元/股左右,但到了2021年2月,其股价就飙涨至上市以来的最高值396.64元/股,总市值一度达到7000亿元。今年,中国中免的股价跌破百元,截至12月28日,其股价为85.02元/股,年内跌幅超60%,而公司市值也较巅峰时刻蒸发了超5000亿元。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