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圈云集的上海,前滩太古里演绎出一种别样的气质:它没有南京东路游客往来的摩肩接踵,也不像静安寺一般商业气息浓厚。
里巷交错的建筑布局一扫繁华都市的喧嚣,草坪和台阶形成了天然的舞台与坐席,横亘在整个社区的天空环道成为一览浦东天际线的绝佳跑道。
First community, then a mall. 正因为这种独特的氛围,华为旗舰店决定进驻这个未来的上海新地标。坐落于三条主路的交叉腹地,毗邻一票顶级奢侈大牌,迎接华为的是更苛刻的消费者审美与选择。
门店不是季抛的快时尚,它既是品牌的门面,又需暗合城市和社区的气质,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推敲。
在很长一段时间,迎合网红风潮营造打卡点成为一种高效的获客手段,但缺少文化支撑的场景既显得空虚无力,又很容易在瞬息万变的流行风潮中被迅速抛离。
赋予场所精神和意义是商业实践的一种方式,但对于一家拥有 30 余年技术积淀的公司,品牌精神并非寻觅而来,而是成长中日积月累并根深蒂固的东西。
技术只是华为的底色,浪漫主义才是华为的内核。
浪漫不止于人间情爱,更是一种游目骋怀的自然流露:从 Mate 40 系列的夏日胡杨,到 Mate 60 Pro 雅鲁藏布江的雅川青,问界 M9 的丹霞橙,皆以山川湖海冠名。墨脱秘境的野意,高原大川的奔流,往往让人联想到华为面临逆境时蓬勃向上、奔腾不息的生命力。
这种自然的生命力被注入旗舰店设计中:整个门店宛如一株向阳而生的硕大植物,华为以叶片和茎杆的设计元素,打造出高达 16 米的叶片外立面墙,将不属于旗舰店的第三层给包裹起来。
13 块硕大的玻璃以一种无框的方式呈现在路人面前,既做到远观瞩目,又能与前滩太古里曲线栅栏的风格相得益彰。
作为华为旗舰店的设计方,荷兰建筑事务所 UNStudio 操刀过多个城市的地标建筑。在接受爱范儿的采访时,UNStudio 创始人兼首席建筑师 Ben van Berkel 说,他们设想创造一种体验,让访客、自然和华为技术相互连接。为此,他们以「和谐生活林」为设计理念,借助树叶生长的不同形态的有机元素来表达自然主题。
从古埃及模仿莲花、纸莎草和棕榈树的建筑柱式,到古希腊的科林斯式柱头上帝阿坎萨斯叶片;从哥特式教堂模拟藤条的尖拱和飞扶壁,到巴洛克建筑中的对动态瞬间的强化;从圣家族教堂里大量的仿生元素到悉尼歌剧院的海浪贝壳的设计灵感,推崇自然、情感和个性的表达从来都不是 19 世纪的浪漫主义的专利。
崇尚自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效法自然不仅跨越了古今,更贯通了人文与科学。
华为的浪漫主义是一种技术浪漫主义:华为积淀深厚的通讯领域中,极化码的递归算法就与植物分支生长和叶脉排布展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分形的结构使得植物能够高效利用空间,一如递归算法重复自我调用的能力。
严密逻辑和数学理性的技术浪漫主义,塑造出一种无序中的规整、奇幻中的严谨,看似厚重的材料经过算法的自然揉捏,呈现出一种举重若轻的柔美曲线。
由外及内的巨大茎杆,以一种自然的形态构成了支撑立柱,避免在中庭位置喧宾夺主。立柱暗藏玄机,扫描二维码可以看到投射在立柱上的 AR 景象,而当用户触摸到绿植,还能听到水的颤动、雨的飘淋以及鸟的鸣唱。
这个融合了视觉、嗅觉和听觉的交互装置,犹如一颗「鸿蒙树」成为鸿蒙系统的具象表达。
硅碳合基的表现手法,需要数字交互和空间设计的融会贯通。负责华为零售店面设计开发总监的 Joseph 有着丰富的线上体验设计,他告诉爱范儿:
HarmonyOS 是我们实现智慧生活的基础,我们相信有一天,HarmonyOS 生态会从现在的一个树苗,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最后变成一片森林。我们期望消费者在整个前滩旗舰店的旅程交互中,会感受到一个完整的 HarmonyOS world。
在智能手机的工业设计中,CMF(颜色、材质和工艺)三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这同样适用于建筑,选用何种材料和工艺,不仅影响其热声绝缘性能,还关系到外观质感和空间氛围。
为了让叶片呈现出轮廓感,他们选用了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制作叶片——UHPC(活性粉末混凝土),这种材质的压缩强度远超普通混凝土,能达到 150-200 MPa,这让构造更薄壁结构的叶片成为可能。
自然感还体现在规避直线上。正如高迪说,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自然界中没有纯粹的直线,相比于一成不变的直线,曲线孕育着更多的变化。UNStudio 很擅长打造流动性和动态性,他们在柱子、天花板上采用了石膏化材料 GRG,这种材料在保持在良好可塑性的同时,还能抵御环境造成的破损、变形和开裂。
受现代工业文明影响,「形式服从于功能」的包豪斯主导了一个多世纪的审美取向,满世界的建筑物都是横平竖直,智能手机也在单一的审美中走向同质化。而这家旗舰店延续了华为在工业设计上的探索,打破了科技圈从产品到建筑界风靡的极简主义取向,由内而外透露出一种华为独有的技术浪漫主义。
设计的魅力不止于美轮美奂,更在于通过与当地人文环境的碰撞融合,为顾客营造舒适愉悦的环境,为当地居民带来一些全新的体验。
美术馆式的门面暗示了这并不是一家普通的商店。它没有密密麻麻的货架、步步紧逼的销售,取而代之的是窗明几净的玻璃和景观、闲庭信步的画廊与过道、随处可见的沙发和绿植、餐厅卡座般的售后柜台。
打破以货架和产品线的传统零售布局,并非一种目的,而是一种结果。
▲智能导视系统,一键在 1800 平的巨大旗舰店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产品
从最小的耳机,到最大的智能汽车,甚至是全屋智能,我们要和消费者传达的信息量太多太大了,我们不能再像传统的 3C 行业一样设计门店。
如果在十年前,一家只销售手机的公司难以撑起 1800 平米的空间,而如今打造全场景智慧生活的华为产品线包罗万象,更像是一家生活方式公司。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技术往往叠加了多层隐喻:手机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更是时间和空间的记录者。智能手表不止是精准计时的配饰,更是对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崇尚。汽车并不是四个轮子的交通工具,而是行走路上的生活方式。
在过去,门店里的产品很难传递情绪价值,这就是为什么电视广告很少言及产品功能,而是屡屡利用亲情、友情、远方唤起人们对于生活的想象力。而如今,华为把产品的想象力直接搬到线下。
华为在零售店一角策展了一个圆形画廊,在展示影像力量的同时,也在传递智能手机的想象力。
在这种氛围中,价值理性也超越了工具理性。在二楼的智能家居体验间,顾客感受到的更多是对于智慧生活的憧憬,家电、传感器、灯具和主机只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华为把手机、笔记本、显示器等设备组合起来陈列,展示全场景的服务场景。超级终端的概念本来就是打破一部手机解决所有问题,而通过在合适的场景,让不同设备自由组合,解决不同的问题。
我们首先把信息分层,我们通过信息分层,把整个门店分区,把不同的产品,纳入不同的区域,然后再通过消费者旅程,动线,把所有的分区串联起来,在分区之间,加入相关的体验。类似于中国园林的一步一景。
「人货场」是零售行业的重要概念,但商家常常更关注「货」和「场」,「人」的需要往往被置后,以至于「宾至如归」四个字成了口惠而实不至的虚词。
比如应急充电的人,需要拔下货架上样机站在一旁等待。在女性服装店,常年可以看到手提挎包无处落脚的男性朋友。
欢迎所有人并不难,难在能否考虑到所有人的需求,包括那些没有购物意愿的人。
IN REAL LIFE 区域就是为这些人构筑的「第三空间」,弧形的吧台、橙色素皮包裹的坐凳一直延伸到户外,营造出闲适的工作和社交氛围,无线充电版、插座甚至打印机都一应俱全。
▲遍布桌上的无线充电板,按下就是一个升降式插座
二层的很大一部分空间被用作售后。接待柜台设计成类似餐厅半包围合的样子,既营造专属服务的仪式感,又保护隐私。华为开放了整个维修过程,透过透明维修间的窗外,消费者可以一览设备的维修过程。
维修等待是传统售后的痛点,店内的咖啡馆以及随处可见的休息区为顾客提供了落脚点。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是华为内部脍炙人口的一句话
授之以渔并不像是一家零售店需要做的事,但也成为了这家零售店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免费华为学堂,用户既能体验到最新的华为设备,还能学到一些新的技能,并与抱有同样爱好和兴趣的人萍水相逢,畅所欲言。
在整个空间里,承载销售作用的空间可能不到三分之一,与其说这是一家商店,倒不如说它是一座城市会客厅。
在快消行业,门店设计优先考虑如何促进商品的转化。坪效是衡量门店运营效率的基本指标,商家以每平米的营业额去衡量门店的运营效率。
KPI 往往无法指导决策者做长期价值的事,为了提高坪效,商家可能会标准化门店的设计、货物摆放位置,并增加货架以放置更多商品。
这就是为什么连锁品牌,大多千店一面。
一城一店一文化是华为旗舰店的定位,华为希望融入城市的脉络和文化,打造一个集产品探索、技术展示和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间。
比如天津华为旗舰店的前身是著名的交通旅馆,经过精心修缮,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特色,还结合了比如海河的文化元素,让百年建筑焕发新生。
▲华为天津滨江道旗舰店
集商业运营、古建筑保护于一身,大量冗余的投入却无法直接转化为销售收入,甚至难以自负盈亏。
不同于遍布城市的华为智能生活馆和授权店,华为旗舰店目前只有 9 家,直属于华为终端 BG 业务。店长告诉爱范儿,华为旗舰店不考核销售额,而以消费者满意度为指标。
在这样的价值的引导下,店员与顾客的关系定位也随之改变,店员并不是销售,不享受销售提成。
我们的店员不会因为你买一根便宜的数据线,就不愿意服务你。
在遴选店员的时候,「热情」和「交流」被视为店员最重要的素质,而这不仅仅体现在个性与语言表达能力上,更关乎阅历的丰富、对于产品的热爱。店长说,目前店内约有 120 名店员,分别来自体育、酒店、艺术等不同领域,有的是户外运动达人,有的是摄影师,能提供五国语言的服务。
作为华为最大的产品,旗舰店也犹如一个超级终端,如果说门店、硬装和产品构成了这个超级终端的硬件部分,那么,连同店员在内、甚至每一个造访的人,都是它的软件。
与消费电子产品不同,空间和建筑服务更多的人,它们在无时无刻地跟城市、社区以及人进行隐性的沟通,有限的尺度里,却拥有无限的成长性。
在 1970 年代,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描述了「索芙洛尼亚」,书中这座轻盈的城市是一种插件式的存在:一半装满玩乐设施,如游乐园和马戏场;一半建满工作场所,如银行和学校。
这种「半建筑」的设想,至今仍是现代都市生活的最佳隐喻。
和索芙洛尼亚城一样,华为零售店是多元、变化的,它打破了公共空间与商业空间的藩篱,呈现出一种日常的奇迹,或许预示着现代商业进化的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