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财经获悉,日前,香港保监局预告2023年保险业数据,其中,内地访客购买的个人人寿保险新单保费约590亿(港币,下同),同比增约27倍。这一数值,仅次于2016年727亿高峰时刻。
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保费增长主要由2023上半年拉动,三、四季度有所回落。第三季度新造保单保费环比下降约32.9%,第四季度新单保费按季环比再下跌19%至122亿元。
香港保监局行政总监张云正认为,市场仍有自然需求,内地访客新造保费强劲增长主要由于过去几年累积需求得到释放所致,今年相关业务能否达到去年590亿元的规模难以估计。不过,若中美利率及汇率走势在目前水平无大幅波动,2024年内地访客新造保费有机会维持在400至500亿元,保持乐观态度。
拉长时间轴,回看过去8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情况,2016年为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的热情巅峰时刻,新单保费收入达到了727亿。此后三年,虽然投保情况不及当年,但也基本维持在400-500亿元左右。
2020年跨境人流受疫情影响而被限制,新造保单保费从434亿元下降至68亿元,降幅为84.33%。2021年内地居民赴港投保热情再度降温,降至10亿元以下,仅7亿。2022年新造保单保费虽回升至21亿元,但远不及早年。
(数据来源:香港保监局;制图:蓝鲸财经)
直至2023年港险再度火爆。去年,除了新造保单保费规模回升至较好水平外,在内地访客赴港购买的保单类型占比上,也与以往有所不同。此前,过半内地访客会更加偏好购买保障型保险,购买人数占比约60%,而40%左右访客会选择储蓄型。而2023年内地访客购买的保单中,储蓄型及保障型分占60%及40%。
据香港保监局分析,这源于中美利率背驰,叠加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跌至7.3水平,驱使美元保单更具吸引力。
“与2019年同期相比,居民储蓄需求提升明显且风险偏好降低”,财通证券分析师夏昌盛在研报中指出,“内地访客新单高增,一是内地居民储蓄需求旺盛,香港地区分红储蓄型产品采用高预期收益率+低保证收益率模式,持有20年的预期收益高达5%左右,且支持多币种计价,更为契合投资理念更为成熟、风险偏好相对更高的中产及高净值的人群的海外资产配置需求,二是香港地区保险公司纷纷推出保费折扣等多种促销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内地居民储蓄需求的释放。”
另外,根据香港保监局数据显示,在新造保费中,2023年保费融资活动有明显放缓态势,保费融资业务占比从2022年的43%降至2023年的21%,在第四季度中更是跌至多年来单季最低水平,仅9%,反映投保人在高息环境下对保费融资更为审慎。
香港保监局长期业务部主管吕愈国表示,市场走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有投保人可能认为目前利率经已见顶并将逐步回调,正考虑使用保费融资;亦有投保人可能担心高息仍将持续或保单回报不及预期,打算终止现有保单。保监局藉此机会,希望再次提醒投保人,使用保费融资,投保前后均应充分考虑,做出明智决策。
对于内地居民和港澳保险机构都密切关注的“跨境保险通”,日前,金融监管总局释放了最新态度——“时机尚不成熟”。“跨境保险通”指的是港澳保险机构无须在内地设立商业存在,可直接向内地消费者跨境销售保险产品。
2月1日,金融监管总局在官网披露了王思东委员关于推进该提案做出的答复。回复中,金融监管总局指出,支持港澳与内地保险市场互联互通,并且认真研究并积极探索了内地与港澳保险机构跨境提供保险服务的方案。不过当下来看,该建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对保险业务经营主体的要求以及对境内保险投保的要求存在冲突,并且港澳的保险监管政策、产品费率、产品销售等政策与内地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在不设商业存在的前提下在内地销售保险产品,可能不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因此,金融监管总局认为,“跨境保险通”涉及法律法规、金融监管、消费者保护等多方面因素,现阶段直接开展试点的时机尚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