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金融科技导流乱象调查④:行业客群趋同存系统性隐患,导流产业埋暗雷

观点
2024
03/13
18:30
亚设网
分享

此前,蓝鲸财经针对金融科技行业的导流乱象,发布了系列报道的3篇独家稿件《独家|金融科技导流乱象调查①:流量倒卖成行业潜规则,从有利可图到逐渐依赖》、《独家|金融科技导流乱象调查②:持牌消金、大助贷留恋36%客群找“马甲”》、《独家|金融科技导流乱象调查③:那些放在表外的可观利润》。

本篇,蓝鲸财经将主要介绍整个流量行业暗存的风险,以及行业未来的趋势。

流量倒卖存诸多风险,行业客群趋同存系统性隐患

“如果只谈倒卖流量这个事儿,这种情况监管多少知道一些。实际上,各个层面的监管对目前金融机构互相倒卖流量存在质疑。倒卖流量从政策、法律层面来说并不违规,因为只有做36%以上业务的才叫高利贷。所以各家也是在钻监管的空子,把这部分合规性存在风险的业务都放到表外去做。这个事儿目前看来不会有停止的一天,除非国家出台政策直接规定24%以上的任何业务大家都不能做。”

“不过,像大平台带资金带流量找个通道就开始放高利贷的那种暗箱操作,肯定是违法违规的。但这种情况除非监管调研排查很久,或者直接有人举报,否则在明面上很难被非行业里的人发觉。”某助贷机构从业者表示。

另外,以API渠道的导流会涉及到用户信息的流转。

某业内人士指出:“就算这些买方全部跑去承接科技含量相对最高的蚂蚁、抖音等平台的流量,抖音对用户的基本信息有加密措施,但也是完全可以被反编译的,只要这些买方想挣钱。”。

“前期我们觉得这个事儿在客户信息保护以及公司内控上是有瑕疵的,作为银行系的消金公司,我们比较保守,持观望态度。不过,近期出台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里有多条内容,强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要求、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等等内容。理论上看,这种倒卖流量的做法在消费金融行业里应该算不得合规。”某银行系消费金融中层向蓝鲸财经表示。

流量行业中,玩家们是如何在明面上把用户信息流转做得看似合规?

“他们的广告位,很多时候会在用户申请完授信之后,放入一个H5的链接在页面里,其实这个时候上下两家金融平台对这个用户的信息已经做过一个最初级的撞库了。这时候如果有人跳出来说,我要投诉这两家平台涉嫌泄露用户信息,那两家平台都会反驳说我们没有泄漏,是用户自己同意授权个人信息可以供三方平台使用的。现在随便去一家助贷平台申请贷款,如果仔仔细细看贷前条例,可以看到贷款平台的用户授权列表里可能列举了几十家公司做信息授权,并且层层嵌套。然而用户一般根本不会去看这些东西,稀里糊涂就点击授信了。”某行业人士表示。

但是更大的隐患在于,金融科技领域大家互相倒卖流量,因客群的趋同,有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行业里对这个早有共识。老板们每天上班都得烧两柱香,一柱保佑自家公司不要出事,另一柱保佑同业也不要出什么事。同样的一批用户在这些不同的平台上多头借贷,十个锅九个盖。机构们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某消费金融机构的总裁向蓝鲸财经戏称。

这番话得到了另一名金融科技同业的认可。“是这样的,大家客群的趋同是巨大的隐患。除了做36%以上的那些高利贷机构,业务做24%到36%区间的所有金融机构,其客群高度重合,始终是同一拨人向这些平台借款。所以大家都可以看到,去年四季度几乎所有金融科技平台的逾期率都齐刷刷一起往上走,其原因就在这里,大家的客群趋同了。只有头部的公司群体足够庞大,品牌影响力足够深远,他们去三四线城市做下沉业务,其客群可能会和同行错位一些,其他公司真得每天祈祷不要发生黑天鹅事件。”

金融机构扎堆出手24%以上流量,有哪些原因?

既然行业中“温水煮蛙”迹象已成常态,为何头部贷款机构现在急于出清24%以上的流量呢?

多名金融科技行业专业人士,给出了高度相似的答案——全行业的逾期率都在上升,24%到36%区间的这部分客户,其资质很难再变好了。

“以前那些质量一般的资产,很多公司还想着可以长期经营,等这些用户征信、资质变好了之后再放款。但是今年的经济形势大家都能看出来不太乐观,贷后风险变大了。各家都意识到,这部分征信一般的用户变好的可能性不大了,所以这些流量不如赶紧导出去变现来得实在。”一名消金行业者表示。

“是这样的,在21年之后,整个行业的流量红利减弱,各家获客成本拉高,金融机构在19年-22年的获客成本比17年-19年高出了两到三倍。与其通过继续投广告等方式增加用户流量,不如趁着流量红利彻底消失之前,赶紧变现。大家扎堆卖流量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之前提到的行业整体逾期率抬头。对于互金平台而言,主要的几个成本点在资金成本、逾期成本、获客成本还有一些零散的运营成本。如果现在逾期成本提高了,那一定要想办法增加一些业务端收入来变现,以保证盈利。”另一名行业人士补充道。

“把高风险客户往外排,从平台的角度来说,优化资产是一个正常操作。但近期扎堆卖,是因为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很关键。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高利息客户的坏账率‘陡然’上升,跟整体中国经济形势也有关系。对于一些金融机构来说,每年都要接受监管的进场检查,2023年下半年也有几个巡查的时间节点。有些平台很迫切地出清高利率资产,也是为了避免被查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一名消费金融行业人士指出。

从目前现状来看,24%资产和36%资产的分野逐渐显现。在未来,龙头机构必须在24%以下的业务上持续深耕。日前,波士顿咨询发布报告《消费金融“智胜”之道》,内容显示中国消费金融有四个重要趋势:

第一,在消费金融客群方面,随着监管对行业的整治和规范收到明显效果,消费金融行业机构和客群持续整合与收敛。

这主要表现为,中国的助贷行业增速从30%以上的高位逐渐回落到个位数,此外,其中承担利率24%以上的客群已经淡出市场,承担年利率在3%—6%的优质客群则成为国有大行的传统阵地,而承担年利率7%—16%的次优客群,成为城商行、头部消费金融公司争夺的主战场,这部分客群风险相对可控、利润也相对较高。

第二,在消费金融获客方式上,渠道、场景、生态建设三驾马车正齐头并进。

其中,线上获客效率已经日渐下降,新客人均获客成本已经超过2000元,相比几年前高出数倍,因此,行业机构正在通过更加多元化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有特色的场景化的方式来经营目标优质客户。

第三,在风控方面,基于多元数据的风控模型和数字化能力成为了竞争胜负手。

报告指出,作为消费金融业务的核心竞争力,社交足迹、消费习惯等高覆盖度、高频词的数据成为互联网巨头进行风控的优势所在,大部分银行对风控模型建设投入不足,而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则有超过百个、甚至细分客群、渠道级的风控模型。

第四,不良攀升已经成为消费金融行业增长的重要掣肘,但同时也带来新的业务机遇。

波士顿咨询预测,未来五年,不良规模将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高于消费金融市场的整体增速。强大的不良处置能力将成为竞争能力的重要一环。例如,打造高效的催收团队、帮客户重塑还款能力、不良资产打包转让证券化等领域,正成为消费金融行业的新机遇。

#蓝鲸独家报道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