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同于以往,去年以来,多家券商的再融资计划“搁浅”,融资节奏明显放缓。
蓝鲸财经记者注意到,2023年至今,随着监管层表态行业应走“资本节约型道路”后,券商再融资逐渐降温,多家上市券商选择主动终止配股或定增计划,金额缩水、逾期失效、终止等情况也时有发生。今年仅有2家券商定增计划“缩水式”落地。
目前,包括天风证券(601162.SH)、南京证券(601990.SH)、锦龙股份(000712.SZ)、中泰证券(600918.SH)和国联证券(601456.SH)的再融资仍在路上,且计划进度均仍然为股东大会通过状态。
不过,券商“补血”需求是无法绕过的问题。因股权再融资节奏调整,发债融资逐渐成为券商补充资金的重要渠道,愈发火热。从募集资金用途来看,多数券商发债主要用于“借新还旧”,当前票面利率较低,发债成本并不高。
今年仅2家券商定增计划“缩水式”落地
2023年以来,随着监管政策的收紧,券商定增也随之遇冷。
3月18日,浙商证券(601878.SH)公告称,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决议有效期届满自动失效。浙商证券是去年首个推出券商定增预案的上市券商,计划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募资不超过80亿元。根据预案,所募集资金不超过40亿元用于投资与交易业务,不超过25亿元用于资本中介业务,不超过15亿元用于偿还债务。
无独有偶,去年10月,中金公司270亿元配股再融资方案也超期失效。中金公司再融资方案于2022年9月13日获批,拟采用向原股东配售股份的方式,配股募集资金总额预计为不超过270亿元,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拟用于补充资本金支持各项业务发展,以及补充其他营运资金。
除了逾期终止,还有券商主动终止定增计划。去年7月及10月,中原证券(601375.SH)、华鑫股份(600621.SH)旗下华鑫证券主动终止定增计划,原计划分别拟募资70亿元、40亿元。在终止公告中,中原证券表示,是综合考虑了资本市场环境,并统筹考虑公司实际情况和融资安排等因素。
此外,亦有券商修改再融资方案,下调募资金额,以期募资顺利落地。财达证券(600906.SH)、中泰证券(600918.SH)、南京证券(601990.SH)均细化了资金分配方向,国联证券(601456.SH)缩减募集金额。
例如,财达证券对此前预案中50亿元的募资投向进行调整,主要更改细化了募资具体投向,此前募资主要用于重资本业务,调整后用于投行、资管、IT合规等方面。对于调整原因,该公司表示,是响应监管倡导,走资本节约型、高质量发展的新路,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情况进行了修订。
中泰证券(600918.SH)也对60亿元定增再融资方案进行修改。募投总金额不变,但新增了购买国债、地方债、企业债等证券以及财富管理业务两个募投项目。
国联证券则是将募集金额由不超过70亿元缩减至50亿元,对自营业务的投入规模从40亿元削减至35亿元,对两融等信用业务的募投规模从20亿元减至5亿元。
梳理来看,上述券商定增预案的修改调整均细化了募资投向、并压低了单项资金投入,重点压缩了以两融、自营为代表的重资本业务投入金额,转而调整为聚焦业务端,增加了对信息技术、合规风控项目的投入。
需关注的是,2023年以来,仅有粤开证券、国海证券(000750.SZ)两家券商定增“缩水式”落地。其中,粤开证券融资规模已从最初的150亿元大幅压缩到了4.26亿元,然而,最终募集金额合计3.24亿元,比预期还要再少1.02亿元。国海证券募资总额为31.92亿元,同样较最初计划募集总额不超过85亿元大幅缩水。
业内人士指出,股价下行,公司业绩不振,叠加股权融资端收紧,是券商再融资遇冷的重要原因。此外,监管引导券商聚焦主业、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政策导向的变化也使得券商再融资更为审慎。随着行业再融资更加谨慎,券商资本金扩张节奏趋缓,倒逼券商加速转型,通过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合理配置存量资产,来实现降本增效。
券商资金需求仍旺盛,发债“补血”趋热
2023年以来,监管对券商再融资审查力度逐渐加大,审核中对前次募集资金是否基本使用完毕,前次募集资金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益等均被予以重点关注。由此,券商的传统融资方式受到挑战。
然而券商重资本的发展模式难以迅速逆转,其对资金的需求并未因此减弱,发债成为众多券商青睐的手段。Wind显示,2023年共有73家券商发行787只境内债券,规模超1.5万亿元,同比增长33.70%。
进入2024年,券商发债的热情不减。截至3月21日,共有53家券商合计发行了136只境内债,规模合计2463.57亿元;5只境外债,规模合计9.33亿美元。
此外,年内至少有11家上市券商获批债券发行注册申请,拟发行规模合计超过2000亿元。
3月20日,东方证券(600958.SH)、华泰证券均公告表示,获批发行不超过200亿元公司债券。中信建投(601066.SH)、南京证券、国泰君安(601211.SH)、海通证券(600837.SH)、申万宏源(000166.SZ)、国金证券(600109.SH)、中国银河(601881.SH)等多家券商的发债申请获得监管批准。
蓝鲸财经记者梳理,从募集资金用途来看,多数券商发债主要用于“借新还旧”,即偿还公司到期的有息债务,及补充流动营运资金等。
以广发证券为例,2024年年初至今,其共发布过6次债券发行募集说明书,涉及的融资工具也比较多元。其中,拟公开发行公司债合计不超过90亿元、次级债不超过30亿元、永续次级债30亿元、短债40亿元,合计发行了190亿元。这些债券发行所募资金均将用来偿还公司到期债务。
长江证券在其永续次级债券的募集说明书表示,该期债券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偿还公司“21长江01”债券。因“21长江01”兑付时间早于本期债券募集资金到账时间,公司以自有资金偿还“21长江01”本金,待本期债券发行完毕、募集资金到账后,以募集资金置换已使用自有资金。
业内人士指出,通过“借新还旧”,券商可以延长债务期限,避免短期偿债压力,从而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其他投资或运营活动。此外,当前票面利率较低,发债成本不高,在此背景下,券商发债“补血”积极性更强。然而发债虽然可以缓解短期资金压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提升自身盈利能力才是最终归宿。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券商大规模发债“补血”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有其合理性,但也需要注意发债成本、债务规模、债务结构以及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合理的策略规划和风险控制,券商可以更好地应对资本金不足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