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谷歌、联想、甲骨文……F1 为什么成了科技圈春晚?

观点
2024
04/27
18:30
亚设网
分享

F1 不止是体育,里面全是科技与狠活。

作者 | 曹思颀

编辑 | 郑玄

时隔 5 年,世界一级方程式大奖赛(下文简称「F1」)终于又重新回到了中国。

从体育竞技的维度看,中国历史首位 F1 正赛车手周冠宇的主场首秀,让比赛气氛火热且一票难求;赛场、车身以及赛车服上的各种广告位,则毫不掩饰地显示出这项赛事的巨大商业影响力:各种跨国巨头的品牌应有尽有,包括沙特阿美、谷歌、VISA、甲骨文、高通、联想、商汤科技……

体育和娱乐领域里,几乎最有影响力的明星都来了,包括邓亚萍、姚明、谷爱凌、吴彦祖、林俊杰、林志颖。几天前,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也在直播里透露自己「已经考到赛车驾照」,并且表示「周末准备去现场看 F1」。除此以外,据极客公园了解,还有不少科技领域的创业者、投资人们也会到现场观赛。

要知道,2020 年雷军曾经在年度演讲里公开过他「恐怖而自律」的个人时间表 —— 最忙的时候,一天得开 23 场会。如今小米汽车刚刚上市,产能爬坡和交付任务繁重,在如此紧张的日程里,为什么雷军和创业者们还会专门到现场看一场赛车比赛?

雷军在 F1 上海站现场 | 图片来源:雷军微博你可能会说,F1 是和奥运会、足球世界杯齐名的全球三大商业体育赛事,拥有这样的商业号召力并不奇怪。这自然是原因之一。但赛车运动发展到 2024 年,已经不止是一项体育运动、一个单纯的营销场景这么简单。

在上世纪 30-40 年代,传统欧洲汽车商业口中流传着一句名言:如果你能在周日赢得赛车比赛,新的一周你就能卖出更多的车。放在今天,每家车企应该都可以有更多种比投入赛车比赛 ROI 更高的营销方式。而且,赛车在设计上追求的是极致轻量化,和量产车的「有序化、流程化、规模化」等设计思路并不能完全统一。

那么,为什么 F1 在当下依然可以如此吸引力?赛车运动,对于当代的汽车工业意味着什么?它又正和当代的科技、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怎样的联系?

01、秀肌肉的最好舞台,不止是车企

一个经典的说法是:当世界上第二台汽车被生产出来后,赛车运动就已经开始了。在上世纪 50 年代前后,F1 运动刚刚出现的时候,赛车运动承载了重要的品牌传播和营销的职责。法拉利凭借着持续地投入,成功将自己的品牌和赛车运动绑定在一起,在确定 F1 分成的协和协议里,法拉利每年都能得到一笔可观的「元老分红」(然后各车队再按照实际成绩确定奖金分成比例)。

红牛近年在 F1 及户外极限运动里取得的巨大成功,则被视作是跨界营领域里的经典案例,不仅大幅提升了其名牌美誉度和影响力,也实际提升了产品销售。数据显示,2019 年红牛在全球的销售份额已突破 130 亿美元。

如果说汽车及大众消费品牌,参与赛车运动还能从营销的角度理解。然而,各支车队合作企业名单上的 toB 行业巨头们,它们参与的动机又如何理解呢?

一个最简单的理解维度就是:首先,它们要为 F1 各车队提供真实的数据、计算服务;其次,才是「赞助商」名单上的一个名字。

不同于我们日常熟悉的田径或足篮球运动,赛车比赛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大量行驶数据。处理数据并预测轮胎、零部件的消耗和衰减,对于分秒必争的比赛来说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事实上,在各类云服务和 SaaS 软件大量出现前,F1 车队处理数据的能力及方法,就已经反向赋能到了供应链管理、金融甚至空中管制等领域中。

F1 赛车中的另一个「隐形大佬」是物流巨头们。这个全球型赛事在每年 3 月-11 月期间,几乎以每两周一期的频率去到 23 个不同的国家及地区。对于车队来说,赛车及配件的运输是重点;而对于赛事方而言,快速搭建及打包众多基础设备(例如车队工作区里巨大多数设备)是保证赛事正常运行的关键。这其中,控制成本、保证运力、平衡每个承办城市的商业利益也是重要的管理课程。

所以,如果我们把 F1 抽离出体育竞技的角度,看作一家全球商业公司,那么毫无疑问,大量商业伙伴的参与才能保证这个大型商业体的高效稳定运转。

02、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关于 F1 及赛车运动对现代汽车工业的影响,可以分为不同的维度进行理解。

对于赛车比赛来说,极致轻量化的设计目标就意味着几乎拿到一切「舒适型配置」和大量使用昂贵的非统归套件;这和大众汽车消费领域,追求产品舒适性、标准化和规模化的设计起点和目标显然是相悖的。

受限于电池密度(材料问题),新能源车的续航问题一直是其产品的一大痛点。为了提升续航,各家厂商其实在外观及空气动力学设计上大量借鉴了来自赛车领域的经验。消费者吐槽的「新能源车外观造型相似」,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达成相同产品目标的殊途同归。

周冠宇所在的索伯车队,主体是索伯集团旗下管理赛车运动的索伯赛车。而索伯集团虽然不直接生产汽车,但却是欧洲知名的空气动力学服务商,其在瑞士总部的「风洞」也为包括阿尔法罗密欧提供了大量服务。而 3D 打印及 AI 技术也大量被应用在了研发过程中。

甚至,追求极限驾驶操作的赛车,也是智能化领域里先行者。F1 车队在进入维修区时,需要遵守严格的速度限制,如果只靠车手用「脚感」控制机械踏板,很容易损失速度或超速违规,定速巡航的技术就是在这种形式下出现。如今,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大量量产车型上,并成为了实现高阶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

当然,还有 F1 赛车在研发领域对于汽车底盘、悬挂、转向等方面的赋能。雷军在宣布造车的时候,晒出的第一本和汽车相关的书籍,正是红牛车队首席设计师纽维的著作《How to Build a Car》。

03、别忘了,它还是一个巨大的娱乐 IP

最后,回到一个更接近 F1 赛事的问题:在 2024 年,当赛车作为车企营销的边际效应正在下降的时候,继续投资运营 F1 车队的逻辑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这是一项赚钱且资产在正向增长的职业体育运动。

核心变化来自于 2017 年初,自由媒体集团对 F1 母公司的控股收购。善于管理体育 IP 的美国人进入后,为这项烧钱的运动引入了「预算帽」机制,降低各车队差距,让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的效果。

同时,跨界合作伙伴奈飞进场,推出了纪录片《极速求生》(Drive to Survive),讲述 F1 车手在场外的故事。纪录片上映后,F1 运动在美国市场的影响力火速提升。2023 年,F1 也首次走进「赌城」拉维斯加斯,以独立办赛的「直营形式」直面消费者。此前,F1 的承办大多类似于「加盟商」模式,F1 母公司通常只需要收取不菲的办赛费用(数千万美元)即可。

网飞热门体育纪录片《极速求生》海报 | Netflix据 2024 年 2 月底的最新一份年报显示,F1 在去年的总收入达 32.22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33.23 亿元),同比大涨 25%,营业利润达 3.92 亿美元,同比增长 64%。10 支车队的分红总额从前一年的 11.57 亿美元,提升到 12.15 亿美元,同比增长 5%。

所以,即便你没有办法去到赛车比赛的现场,你也可以选择在家里通过《极速求生》走近这项人类和机器高度合作的运动。如果从真人秀的角度来说,没有什么是比《极速求生》更精彩的职场「宫斗剧」了。在 F1 车队里,队友之间既要彼此配合为车队争取更高的积分以获得更高的奖金;又是最直接的竞争对手 —— 因为它们驾驶着同样规格的赛车,在这场残酷的竞争力,彼此就是对方最好的镜子。

和商业世界的竞争一样迅速且残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 (ID:geekpark),作者:极客公园汽车组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