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药企晶泰科技成港股18C第一股,特专科技成新兴赛道、医药融资仍处低潮

观点
2024
06/19
10:30
亚设网
分享

蓝鲸新闻6月18日讯(记者 屠俊)为了吸引新兴及创新行业公司赴港上市,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于2023年设立了《上市规则》第18C章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标准。近日,AI制药企业晶泰科技(2228.HK)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首家通过18C特专科技规则的上市公司。

2018年港股上市制度改革以来,18A章上市规则助推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那么第18C章上市规则与18A章有何差别?目前医药行业的融资环境如何?

快速扩展和高研发投入阶段,三年合计亏损达54.82亿元

作为首家通过18C的上市企业,晶泰科技成立于2015年,由三位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后学者温书豪、马健、赖力鹏联合创立。业内普遍将其视为“中国AI制药第一股”。

晶泰科技是一家以量子物理、AI与机器人驱动创新的研发平台企业。目前,晶泰科技业务主要包括药物发现解决方案(提供横跨药物发现及研究全过程中不同模块的解决方案)及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固态研发服务及自动化化学合成服务)。

招股书资料显示,晶泰科技的两项业务发展齐头并进。2023年,药物发现解决方案的收入占比为50.3%,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收入占比为49.7%。

不过,AI制药行业研发投入高,大部分公司难以实现商业化,晶泰科技也不例外。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晶泰科技营收分别为6279.90万元、1.33亿元、1.74亿元;但目前还在持续亏损中,2021-2023年,亏损分别为21.37亿元、14.39亿元、19.06亿元,合计达54.82亿元。

晶泰科技称,该亏损主要是由于往绩记录期间产生大量的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亏损及其他金融负债,其次是由于研发开支、一般及行政开支、合约履行成本以及销售及营销开支所致。

经调整净方面,2021-2023年,其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2.7亿元、4.37亿元和5.22亿元。经调整净利润数据剔除了上市开支、可转化可赎回优先股及其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等一次性因素,更能反映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

2021年至2023年,晶泰科技研发费用分别为2.13亿元、3.59亿元、4.81亿元,每一年的研发费用都远超营业收入,分别占到同年收入的338.5%、269.2%及275.6%,占同年总经营开支的约52.4%、53.5%及49.8%。

总的来说,晶泰科技的财务状况显示出其在快速扩展和高研发投入阶段的特征。

而这也颇为符合18C的上市标准,有业内人士向蓝鲸财经表示,港交所《上市规则》设立第18C章设立特专科技新章节,主要针对从事新兴及创新行业,需投入巨额资本及研发投资将产品商业化或扩大业务规模,需要花较长时间才可获得可观收益或实现盈利,但增长潜力甚高的企业。

对于本次IPO募资,晶泰科技将75%用于提升公司的研发及解决方案提供能力,15%用于提升公司在国内外的商业化能力,另有10%用于运营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特专科技成为新兴赛道,AI获资本青睐

数据显示,2018年港股上市制度改革以来,308家新经济公司成功上市,IPO融资金额9509亿港元,占港股IPO融资金额的65.2%。其中,自2018年4月份港股新规改革新增18A章以来,创新药、罕见病治疗、高科技医疗器械等领域的企业陆续赴港上市,港股市场生物科技板块迎来大繁荣。

而此次晶泰科技依据的第18C章上市标准,属于港交所的特殊上市标准,对于企业的行业属性、营业记录、预期市值、收益、研发、第三方投资方面都有一些特定要求。

18C章对特专科技可接纳领域作出了划分,主要包括五大行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及软件、先进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以及新食品及农业技术。

沙利文捷利(深圳)云科技有限公司研究总监袁梅向蓝鲸财经表示,18A政策面向生物科技领域的公司,除了行业属性不一样,这两套标准对发行人的营业记录、预期市值、第三方投资等多个方面也设置了不同的要求。

“18C和18A这两类企业比较像的地方是都处于成长期,需要进行大量的研发投入,有较强的融资需求。但相比起来,现在特专科技企业的融资环境会更好,尤其是AI相关的公司,仍然有很多资本在密切关注。”袁梅表示,“我们关注到,刚刚完成上市的‘港股18C第一股’就出现了不少外资的身影,包括欧美、中东、文莱的资金。”

从晶泰科技公布的数据显示,晶泰科技本次全球发售共计187373000股股份(在超额配售前),每股股份最终发售价为5.28港元。公司于香港公开发售获超额认购,接获有效申请为初步可供认购发售股份总数的约103倍。重新分配后,香港公开发售股份数目为37475000股股份,占全球发售股份数目的20%;国际配售最终股份数目(在重新分配后)为149898000股股份,占全球发售股份数目的80%。

此次发行吸引了近 80 家全球投资机构参与锚定投资,其中不乏来自欧美和中东的知名国际长线、医疗专项基金和对冲基金等,国际配售订单认购 2.13 倍,这也是过去两年规模5000万美元以上的发行中,唯一超 100 倍 HKPO 认购的上市公司。

医疗健康板块证券发行整体还未出现乐观信号

不过,虽然作为首家中国AI制药公司成功上市,但香港股市医疗健康板块证券发行方面,整体还未出现乐观信号。

根据BFC Group数据显示,2023年共计13家企业上市(其中7家为依照18A新规上市的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共募集金额101.6亿港元。

2024年截至目前,共有4家企业上市(其中1家为依照18A新规上市的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数量落后去年同期42.9%,金额总数上落后去年同期58.8%。

上周无新增IPO。

2023年共计20家企业完成定增,共募资金额87.7亿港元。2024年至今,有8家企业完成定增,目前数量落后去年同期38.5%,金额总数落后去年同期59.1%。

对于赴港IPO,袁梅向蓝鲸财经表示,港股IPO的发行更具灵活性,上市后的再融资也很便捷。对很多公司而言,尤其是有出海需求的公司,港股IPO的吸引力很大。中国证监会4月份发布的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也提到,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