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品牌的外衣,虽然给米技国际控股带来了50%以上的毛利率;但是,三大主要品类的营收规模全线下滑,最大跌幅高达41%。这一现状表明:即便是德国品牌的洋招牌,如今面对更加理性和自信的中国年轻一代消费,在中国市场上也不好使了。
自称德国品牌、深耕中国20年的米技国际控股,在2020年遭遇了其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最大一次“滑铁卢”。最新发布的米技国际控股公告显示:2020年公司营收约为1.89亿元,同比大降23.11%;归属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亏损2112.8万元,而上一财年则为盈利1876.1万元,同比大跌112.6%。
在德国米技2020年“量跌利亏”背后,家电圈看到,上市公司在公司中将主要责任抛给了疫情:上游供应链断档、复工缓慢带来的生产不及时;实体门店不能顺利营业,以及消费者需求更加审慎。不过,在家电圈看来,德国米技2020年度业绩惨淡除“天灾”还有人祸。
来自米际国际的财报显示:2020年公司的毛利率高达50.2%,虽然同比上一季度的54.3%有所下降,但是毛利率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不过,公司三大主营产品红外线的辐热炉、电磁炉,以及锅具,营收全线下滑,跌幅最高达到了41%。
其中,2019年米技三大品类的营收规模分别为1.92亿元、1664.9万元、1635.5万元;到了2020年这三大品类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5亿元、1027.7万元、966.4万元,同比下跌21.8%、38%、41%。
来自米技国际对外的宣传资料显示:公司创始人季残月于2000年6月成立米技德国,并于2001年10月成立米技上海公司,至今进入中国已经有20个年头。目前米际国际控股共拥有“德国米技”、”米技生活“及“米技商用”、“米凯艺”四个品牌。值得注意,与中国家庭,以及商用市场,基于传统的烹饪文化和历史原因,习惯于采用“高温明火大火”的油煎炸烤,多以燃气灶为主,米技的产品主要为红外红的辐热灶和电热灶。由此,在进入中国市场20年来,发展一直“小打小闹”。
不过,得益于德国品牌的外衣,米技国际控股以高达50%以上的毛利率支撑了企业的运营。近年来也一直努力从灶具产品向锅具产品的扩张和转型,但是进展并不明显。特别是2020年米技寄予厚望锅具类产品营收大跌41%。在家电圈看来,这并不令人意外。
一是,即便是米技打造德国品牌的旗号,但是德国品牌的洋招牌如今在中国市场也不好使了,德国米技的品牌红利时代其实早在2、3年前就已经结束了。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赢得用户关键还得靠产品品质、服务和技术的创新,而不是品牌讲故事;
二是,米技进入中国市场20年来,利用德国品牌的身份,虽然收获高毛利却没有收获规模增长。表面上看是米技对于“无明火”烹饪理念的坚守,推动电磁炉类产品的消费教育和普及;实际上还是企业自身的盲目自信,误认为“将梳子卖给和尚”的商业案例也适用于中国厨电消费市场。
三是,米技自身发展的战略懒惰与战术匮乏。可以看到面对中国厨电市场千亿的规模,以及厨房用具市场万亿的蛋糕,米技在中国市场20年来却只发展了辐热炉和电磁炉、锅具等业务,显然是无视中国市场和用户的需求,盲目自信于自身产品很强很好。却不去倾听中国市场客户和用户的需求,展开创新与变革。
对于米技国际控股的经营和发展问题,资本市场其实早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家电圈看到,米际国际控股的股价最近一年多来长期低迷,在0.2港元上下波动。2021年4月7日收盘价为0.198港元/股,总市值仅为2.97亿元。
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