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科技报道] 对高品质影像有追求的人们,一定会对8K这样的前沿科技有着强烈的热爱。但现实情况却是,消费级8K的普及,并不是朝夕间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产业链企业做出诸多努力。
困难再大,也总要有人率先扛旗解决。在5月14日举行的CHINA P&E 2021(中国国际照相机械影像器材与技术博览会)上,《钉科技》在佳能展台,看到了一个由海信与佳能联合打造的8K影像解决方案,而这也折射出超高清视频产业从单点突破向协同并进的发展新趋势。
消费级8K蓄势待发
当前,我国已经明确按照“4K先行、兼顾8K”的总体技术路线,推进超高清视频技术创新和应用,促进4K/8K超高清视频产业迭代创新和融合发展。按照《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年4K电视终端全面普及,8K电视占比要达到5%。
从产业来看,行动的步伐也在加快。《钉科技》注意到,2021年2月1日,我国首个8k电视超高清频道——CCTV8k超高清频道成功实验播出。而今年首次采用8K技术直播的春晚,也通过这个8K超清频道顺利播出。
终端方面也在积极布局。中怡康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中国8K电视市场规模分别为0.1万台、1.5万台、5.3万台,预计2021年8K电视销量达到12.3万台,零售量3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183%。
应该说,消费级8K电视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速度依然不够快,和2022年市场占比5%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与4K电视此前遭遇的问题一样,8K电视在硬件率先发布后,面临的最大挑战依然是内容短缺的问题。而缺少内容,也成为业界分析认为8K电视难以在短期起量的关键原因。
硬件先行、内容滞后,这样的局面在1080P、2K、4K时代都曾遇到。但《钉科技》认为,被动等待8K频道的大规模落地开播也好,或则采取技术手段,将低分辨率内容转成8K高分辨率内容也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产业企业需要拿出更多的努力、举措来破局。
而无论是CHINA P&E 2021,还是AWE 2021等行业大型展会,一个较为共性的情况是,前端摄录设备企业和终端电视企业,都在加大8K布局力度,但基本是“各自为战“,属于单点努力,无法形成一个贯穿产业链的整体解决方案,而这才是导致消费级8K无法规模落地的根本原因。
海信佳能联手破局
在CHINA P&E2021展上,《钉科技》注意到,相对于其他企业展台,参观佳能展区的观众格外多。而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观众,都被展区内的一台85英寸海信ULED 8K电视所吸引。
为什么CHINA P&E展上,会出现彩电品牌的身影?现场工作人员告诉《钉科技》,这是海信和佳能联手推进的一个消费级8K影像解决方案。
据了解,这个方案是利用利用佳能EOS R5全画幅专微相机出色的8K超高清视频拍摄能力记录下清晰细腻的高分辨率影像,再通过具有8K超高清显示能力的海信ULED 8K超画质电视 U7G-MAX 进行真实还原。
也就是说,采用了这一方案,用户不仅可以拍出高品质的8K影像,还可以通过电视大屏进行真实还原展示,从而打通消费级层面拍摄和展示两个最核心的环节。
此前,民用消费级8K普及面临的一大痛点在于,即便拍出了8K超高清内容,也难以在显示屏上真实还原。如今,EOS R5与海信ULED 8K配合,不仅能还原出8K超高清影像细腻的画面、丰富的色彩、自然的动态范围,配合大尺寸屏幕播放还带来更有沉浸感的8K超高清视觉体验。
从单点突破到产业链企业协同推进,这对于消费级8K的发展普及,是一个重大利好。这意味着,8K不再只是一个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前沿概念,而是“拍得出、看得见”的真实体验。
具体来看这次联手展示8K影像解决方案的两家企业。佳能是数码相机的领军企业,从 2003 年到 2020 年,该公司的可更换镜头数码相机 (数码单反和无反)已连续18 年保持全球市场第一的份额。
海信也不遑多让。中怡康线下月度累计数据显示:2020年,海信电视以额量双破20%的成绩高居行业第一。至此,海信电视份额连续17年稳坐中国彩电市场的头把交椅。
两家企业是各自领域的冠军企业,在8K这一前沿科技领域都有着强大的实力。比如EOS R5全画幅专微相机是第一台可以拍摄8K短片的EOS相机,功能升级扩展了创作的可能性。
海信在8K超高清技术领域率先布局并保持领先,其第三代8K超解像技术,可以实现从低画质片源到2K、4k、8k画质的三级优化。此外,海信还自主研发信芯U+超画质芯片、百级全阵列动态背光技术、ULED 8K光型塑造等技术,可以更好地控制光线对比度,让暗部的细节更暗且深邃,让亮部的细节更亮且不过曝,更具视觉层次感。
《钉科技》认为,海信、佳能的联手只是消费级8K普及的序曲,当产业链龙头企业率先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协同推进8K产业生态的发展,一个超高清视频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也就离我们不远了。(钉科技原创,转载务必注明来源:钉科技网)
文章详情:海信、佳能联手背后:8K普及从“单点突破”到“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