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套娃式充会员”,智能电视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从保护知识产权角度出发,为内容而付费原本无可厚非,但如今的智能电视除了更繁琐复杂外,还迫使消费者充一个又一个的会员,随着话题与热度愈演愈烈,前有消费者表示不断踩智能电视的坑,后有某演员吐槽智能电视已成摆设,那么关于智能电视的付费应该如何规范,以及消费者如何及时维权和“避坑”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付费”是主要商业模式
根据智能电视的发展历程,自实现大规模量产后至今已有近12年的历史。10余年的时间里,智能电视也成为了继计算机、手机之后的第三种信息访问终端。顺应电视机“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趋势,与传统电视相比,智能电视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服务方面,都更让消费者喜闻乐见,在功能上,智能电视除了音视频外,还具备全高清3D体感游戏、视频通话、家庭KTV、线上教学等。
然而,伴随技术的革新,智能电视厂商的盈利模式也在发生转变,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副教授王鹏告诉记者,“目前,智能电视市场竞争很激烈,更多情况下,电视厂商凭借硬件本身,并不怎么赚钱,厂商更多盈利是来源于后期的运营,比如会员付费、广告等。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内容付费如果不是特别过分或者过度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话,也是属于智能电视面向未来的一种商业模式。”
另据中科网联CCData关于《智能电视行业报告-会员付费篇》指出,有近四分之一的消费者直接购买过智能电视品牌提供的会员服务。具体来看会员付费状况,在智能电视终端平台上消费者平均月付费花费30元左右。智能电视用户在智能电视上的月平均花费大约在31元左右,这其中既包含了购买会员的费用,也包含了单片付费的行为,其中20-50元区间的占比占主体。
由此可见,付费也是属于智能电视当下与面向未来的一种商业模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盈利方式发生转变的同时,类似于“套娃式”充会员等现象亦在智能电视市场丛生,根据消费者反映,智能电视的操作越来越繁琐复杂,仅遥控器就有好几个,此外还有网友反映每年要在看电视上花近千元的会员费,更有一些品牌的智能电视还存在内设APP阻止安装第三方软件等现象。
针对智能电视的盈利模式,王鹏认为,对于部分电视厂商“套娃式”的充值、内设相关APP等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诱导消费,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包括公平竞争权、自由裁量权等,此外,以上霸王条款也会扰乱社会秩序,不利于智能电视行业整体发展。
如何规范智能电视收费?
面对智能电视“套娃式”充会员,有不少消费者感到疑惑,智能电视内容付费究竟是谁在受益?消费者该如何维权?未来,智能电视内容付费能否规范化?
事实上,智能电视之所以拥有“套娃式”充会员,也与电视端要求有关,据《财经》杂志报道,与其他智能终端不同的是,电视严格受牌照限制,此前广电总局曾颁发七张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牌照,像爱奇艺、优酷等视频网站必须要与拥有牌照的企业合作,才能在电视端播出,由于拥有多个受益方,因此电视端会员费上也会高于手机端。
此外,当消费者购买智能电视系统会员后,虽然会获得多个视频平台的会员内容,但却不能完全覆盖所有内容,同时,手机端视频APP的会员亦不能用电视端使用,因此也就导致一次又一次充会员事件发生,对于消费者而言,除了不理解“套娃式”充会员的操作外,也会在心里加强对智能电视的抵制。
针对如何规范智能电视的内容付费,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孟雅告诉记者,首先立法部门应对智能电视内容付费制定相关细则和规定,在立法层面有了相应的指导后,执法部门就尽可能的按照相关规定去规范付费的行为。而对于智能电视制造厂商来说,在制定会员费或限制独立第三方APP下载时,也要考虑这些内容是否合法合规。
孟雅还表示,针对消费者如何维权问题,消费者在在购买智能电视,应与商家签好合同,尤其是针对这会员付费的内容,看合同条文里面是否有规定,如果没有的话,是否考虑应该增加上,并把自己的权利义务写清楚,如果厂商没有遵守相关约定,侵犯了消费者权益,可以考虑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起诉。
根据GfK 中怡康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来,高端和大尺寸的电视产品成为电视机市场未来增长引擎,其中智能电视、HDR、4K功能的电视机销售额占比分别达到96.1%、84.8%、79.2%。因此从电视机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智能电视仍然占据了大头,而在历经长期的市场发展和用户积累后,智能电视也拥有了一批较为庞大的用户群体,未来,当智能电视操作化繁为简,并在内容付费等模式上愈加规范化、届时智能电视市场规模仍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