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12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与市场多数预期基本一致,12月份CPI同比增长由负转正,PPI同比降幅收窄。
但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打破了保持了五个月同比上涨0.5%的态势,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至0.4%。同时,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的涨幅大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对此,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核心CPI下行,这一表现虽然相对弱势,但主要受冬季疫情反复影响,不必过于悲观。同时12月份购进价格指数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涨幅,均高于PPI,会对企业利润形成一定挤压。
从2020年全年来看,CPI同比上涨2.5%,低于当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3.5%的年度目标,表明2020年全年物价稳定。
物价稳,2020年CPI同比上涨2.5%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5%,表明全年物价稳定。这也是我国CPI连续第三年保持在“2区间”。
12月份CPI环比和同比均由降转涨。同比看,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非食品价格持平。食品中,鲜菜、鲜果、水产品均不同程度上涨。畜肉类价格上涨0.6%,但其中猪肉价格下降1.3%,蛋类价格下降。此外,其他七大类价格三涨一平三降。
环比看,鲜菜、畜肉类、鲜果、蛋类、水产品价格全面上涨。
总体来看,无论同比还是环比,蔬菜价格上涨都是带动CPI转正的重要因素。同比鲜菜价格上涨6.5%,影响CPI上涨约0.17个百分点。环比鲜菜价格上涨8.5%,影响CPI上涨约0.22个百分点。而同期CPI同比上涨0.2%,环比上涨0.7%。此外,环比看,猪肉需求明显增加,上涨情绪导致部分养殖户压栏惜售,寒冷天气因素也影响运输,造成猪肉价格反弹迅猛,12月环比上涨6.5%。受此传导影响,其他肉类也保持小幅上涨。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表示,居民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同时特殊天气以及成本上升是CPI由降转涨的原因。民银智库宏观与区域研究团队负责人应习文表示,从基数效应看,由于2019年12月CPI环比持平,弱于历史平均水平,为2020年12月提供了相对较低的基数,也是CPI同比转正的一大原因。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也指出,食品价格上涨是本月CPI由负转正的主因。在食品价格中,猪肉和鲜菜环比大幅上涨是食品价格由跌转涨的主要推动力。他预期,2021年通胀形势为前低后高,上行动力将由食品端切换至非食品端,全年CPI同比增长1.5%左右。核心CPI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12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打破了连续五个月同比上涨0.5%的状态。对此,伍超明分析,核心CPI同比增速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主要是服务类项目增速上涨较慢,如本月持平与上年同期。一是与最近疫情多点散发有一定关系,导致接触型服务业增速较慢,如交通类增速持续为负,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低增长;二是与疫情冲击下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有关,如居住类和衣着类价格增速持续为负;三是与2019年服务类项目增速较高也有一定关系,在技术上不利于2020年同比增速的提高。
应习文认为,这一表现虽然相对弱势,但主要受冬季疫情反复影响,不必过于悲观。展望下一阶段,预计2021年1、2月份受春节错位影响,CPI仍有进入负值区间的可能,但持续时间应该不会太长。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较为中性。
企业利润受挤压,生产企业购进价格涨幅快于出厂价格
12月份,PPI环比涨幅有所扩大,同比降幅收窄。董莉娟表示,12月份,国内需求稳定恢复,加之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带动工业品价格继续上行。
应习文指出,12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延续涨势。国内工业领域需求继续复苏,偶发性疫情对供给端冲击较小,煤炭、钢材等主要工业品价格明显上涨,部分地区工业订单充足,生产形势良好甚至导致缺电现象。同时,12月制造业PMI中的出厂价格指数由上月的56.5%大幅上升至本月的58.9%,反映当前工业受需求回暖影响景气程度较高。
券商中国记者也注意到,从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上涨1.5%,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上涨1.1%,生产企业购进价格涨幅快于出厂价格。进一步看,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九大品类上涨,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比上月扩大且全面上涨,而生活资料中衣着和耐用消费品价格环比下跌。
伍超明表示,12月份购进价格指数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涨幅,均高于PPI,会对企业利润形成一定挤压。对于下一步PPI的表现,伍超明预计,2021年1月份PPI增速大概率为正,高于市场的预期。
近期,部分生产资料涨价吸引了广泛关注。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宏观研究团队的最新研报认为,价格上涨本质上还是源于供需基本面,全球流动性宽松的逻辑只是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商品涨价预期。就国内来说,通胀应该不会成为宏观层面的风险因素。
需要关注四个关键点:
一是冬季猪肉价格回升,既是因为需求旺盛,也是因为玉米价格上涨、进口冻肉受限、冬季调运成本提升,但2020年一季度猪肉批发平均价格为48元/公斤,处于历史上的绝对高位,高基数效应下,预计猪肉价格仍然会在2021年一季度对CPI形成负向拖累;
二是寒冷天气会提高蔬菜价格。中国气象局指出,今年12月28日以来的寒潮过程比2016年1月世纪寒潮明显偏弱,2020年一季度的鲜菜价格与2016年绝对水平几乎相当,也形成高基数,鲜菜价格预计也不会显著推升CPI;
三是从大宗商品涨价的成因上看,我们不倾向于是流动性宽松推动,我们认为本质上还是供需错位的因素,内需和外需的共振导致下半年工业生产和投资的需求集中释放,这两者的单月增速明显高于往年,推升了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因此涨价的持续性也取决于供需错配的时间长度;
四是粮食安全问题可能更要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去认识,预计未来会在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和统筹力度,并形成产业发展机会。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