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银行与香港贸易发展局(下称“贸发局”)于1月12日公布了“渣打大湾区营商景气指数”(GBAI)报告。报告显示:GBAI商业活动“现状”指数从2020年第三季度的42.4攀升至第四季度的50.2,超过了50的分水岭,表明去年第四季度大湾区营商信心持续改善。
该指数是由渣打银行与贸发局合作进行的一项季度调查所编制,每季度访问至少1000家大湾区各城市主要行业的企业,了解其当前经营及信贷状况,以及对下一季度的展望。
在第四季度的受访企业中,来自香港、深圳、广州的企业各为200家,佛山、东莞的企业各为100家,惠州、中山、江门、珠海、肇庆及澳门的企业合共200家。
从行业来分,制造及贸易行业的企业数量为500家,零售及批发、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的企业数量分别为200家、125家、125家,创新科技行业的企业为50家。
制造业表现最出色
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影响下,世界其他地区更加依赖中国的产能,根据制造业受访者的回馈,制造业“预期”子指数为55.4,表现最出色。香港贸发局研究总监关家明认为,制造业的复苏动力主要来自近几个月的生产活动,以及内需的恢复和强劲的出口。
同时,更多证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全方位复苏。其中,“零售与批发”商业活动“现状”指数上升5.9个百分点,位居第三。这说明服务业正在追赶工业生产,尽管二者之间的差距仍旧较大。分项数据显示,在各个行业中,零售业的“融资成本”得分最高(即借贷成本改善最快)。零售业“银行融资成本”子指数的现状和预期分别为55.9和56.1,而制造业则分别为48.7和46.8。
制造业受访者表示借贷成本已触底回升,GBAI信用现状指数从之前的45.9上升至49.6。信用预期指数则由前一季度的52.4下降至50.8,受访者预期下个季度的现金头寸改善速度将会减慢,而银行融资成本可能开始反弹,特别是对制造业而言。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师刘健恒指出,目前大湾区受访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仍低于50的分水岭,表明滞后于订单和劳动力市场的复苏。26%受访者表示当前订单超过疫情前水准,33%表示当前订单超过疫情前水准的90%。劳动力和产能利用率超出疫情前水准的受访者分别为12%和10%。
在工资方面,调查显示,企业计划今年平均加薪幅度为2.5%,高于2020年的1.4%,主要是因为部分受访者选择从2020年的“无变化”更改为2021年加薪5%-10%。企业的加薪意愿增强,仅有12%的受访者表示目前的员工工资水准低于疫情前的70%。
“随着疫情受控,经济逐渐复苏,企业面对的工资上涨压力比前一年大,今年更多的企业考虑加薪幅度在5%-10%,但不会出现五年甚至十年前工资双位数上升的情况。”刘健恒坦言,对于企业而言,他们目前更为担忧全球疫情的发展、人民币汇率、大宗商品价格等因素。
“当前大湾区的产能利用率已接近正常水平,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个别行业可能出现劳工短缺的情况。从整个大湾区来讲,工资压力不一定会全面出现,尤其是香港仍面对失业率攀升的压力。”关家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非核心城市涨幅创新高
最新的调查显示,大湾区内核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不断加强,非核心城市正在逐渐崭露头角。2020年第四季度所有城市商业活动现状子指数均比上一季度有所改善,涨幅最高的是非核心城市。其中,佛山和东莞环比分别上升15.6个百分点和13.8个百分点,而深圳和广州则分别上升7.6个百分点和4.4个百分点。
关家明表示:“从经济结构来看,佛山和东莞都是以制造业为为主,这些非核心城市在疫情后的早期经济复苏速度较慢,在第四季度实现更快速的反弹。随着深圳和广州以外的更多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终于迎来转机,这种趋势有望在今年第一季度保持。”
然而,自去年第二季度,该指数首次发布以来,香港的商业活动现状得分一直徘徊在40以下,去年第四季度的营商指数为34.8,明显落后于大湾区其他城市。这表明香港在应对反复的新冠疫情的同时,依旧面临较强的收缩压力。受广泛旅行禁令以及本地失业率持续攀升的影响,2021年香港的经济复苏前景并不乐观,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落后于大湾区其他城市。
“当前疫情之下,相比内地城市,香港即使内部疫情受控,海外输入仍将是一大挑战,某些重要行业如航空业、贸易展览业,受疫情的冲击很大。由于香港自身经济结构的问题,可能仍会落后于大湾区其他城市。”关家明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各城市分配的调查抽样规模,受访者在大湾区所有城市都有较多的市场布局,表明大湾区公司普遍采用在多个城市经营的模式。
调查显示,目前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已在深圳和广州营运,占比分别为55%和58%,计划在2021年扩张业务的比例最高的城市亦同为深圳和广州,分别为18%、16%。
同时,东莞和佛山的受访企业比例也有所上升,刘健恒认为,因为这些企业与深圳和广州的融合度较高,可以受益于溢出效应,受出口业拉动,未来一年受惠较多。内地城市与香港及澳门的融合或者核心城市与其他非核心城市的融合还在继续,但速度较慢。
“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开放型的小型经济体,受制于疫情以及欧美市场的压力,短期内有些滞后,但随着大湾区发展不断加快,香港在金融以及其他不同行业的脉络将会慢慢打通,未来随着大湾区企业不断融入国际大循环,更多企业会去与海外联系更多的国际城市拓展,包括香港、澳门等。”关家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作者:朱丽娜 编辑:陈庆梅)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