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月13日讯(记者 李春晖)“十三五”圆满收官,粮食流通领域改革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12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召开新闻通气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办公室主任方进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成就。
方进表示,“十三五”时期,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粮食储备、流通能力持续增强,粮食库存充实、供应充裕、市场稳定,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亮点一:粮食安全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制度建设是改革的主线。方进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先后出台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实施重要农产品(000061,股吧)保障战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等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政策文件,使粮食安全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是“十三五”时期粮食流通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按照国务院部署,2016年起东北地区玉米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方进表示,新机制理顺了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流通秩序,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也在“十三五”期间持续完善,市场化收购比重大幅提高,粮食市场活力持续增强。
储备改革也在“十三五”期间获得深入推进。方进介绍,经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作出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夯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等制度安排,统筹确立了涵盖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的政策规定,成为新时代管好“天下粮仓”的纲领性文件。
“目前已有26个省(区、市)先后出台了实施意见,有关重点任务正在落地见效。”方进称。
亮点二:粮食安全由政策治理加快转向法治治理
粮食安全治理坚持立法先行。“十三五”期间,粮食流通领域明确了“一法两条例”法律体系建设目标。
方进介绍,《粮食安全保障法》草案送审稿已正式报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着重在政策性粮食管理、粮食流通市场监管和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作出了系统化的制度完善,明确了地方和部门职责,丰富了监管手段,加大了惩处力度,为维护流通秩序、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条例》已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各地加快相关领域地方立法,粮食安全依法治理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各种技术标准和规范性文件体系也不断完善。”方进称。
亮点三:粮食流通监管执法迈出新步伐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为了守住管好“大国粮仓”,“十三五”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完善制度,强化督查,以强监管态势持续加压,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
方进介绍,“十三五”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开通12325监管热线,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库存动态监管;开展“大快严”等专项行动,跟进“回头看”督促整治问题;2017年至2019年,各级粮食执法督查机构共开展执法检查27万次,查办涉粮案件1.6万件。
“十三五”期间,我国顺利完成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此次大清查对于查清查实政策性粮食库存实底、防范化解粮食库存安全风险、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机制、应对疫情“大考”,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执法督查局局长钟海涛对大清查相关工作进行了介绍。2019年,按照国务院部署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储备局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2.2万家企业认真开展自查;各省共抽调1.3万余名检查人员,组成1300多个普查组,对纳入清查范围的政策性粮食收储库点逐仓逐货位进行全面普查;国家有关部门派出25个联合抽查组对重点省份进行抽查。
钟海涛介绍,清查结果表明,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账实基本相符,质量总体良好,储存较为安全,结构布局逐步改善。通过大清查,首次建立了分区域、分性质、分品种、分库点、分货位的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数据库,摸清了政策性粮食库存实底,排查整治了存在的风险隐患,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交上一本实实在在“明白账”。
“应该说,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战大考中,这个清查结果是一颗重要的‘定心丸’,稳定了市场和民心,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充实的粮食库存,为我们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资基础。”钟海涛表示。
亮点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
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是兴粮之策、惠农之道、利民之举,也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粮食安全战略,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的必然选择。
“十三五”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多措并举,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
方进介绍,自2017年起,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启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各地共同努力、连抓紧抓,探索形成“一二三四五(002195,股吧)”思路举措,山东滨州、黑龙江五常、河南漯河和浙江湖州经验先后在全国推广,“三链协同”趋势明显,“五优联动”势头良好。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215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600多亿元;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4000多个,新建和改造提升粮食质检机构1500余个,扶持中国好粮油示范县389个;涌现出“吉林大米”、“山西小米”、“广西香米”、“齐鲁粮油”、“皖美粮油”、“天府菜油”、“荆楚大地”等一批区域公共品牌;一批骨干企业做优做大做强,一批特色园区集聚集约发展,实现了粮食增产与提质并重,成为兴粮之策、惠农之道、利民之举。
亮点五:粮食市场运行调控成效明显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国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遭遇挑战。疫情期间,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调控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保价稳供成效显著,稳民心、惠民生,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坚实基础。
方进介绍,2020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全力做好疫情期间应急保供,建立重点地区联动保障机制,组织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复工复产,定向投放政策性粮食,持续稳定供应。“在应对疫情影响中,没有动用过中央储备粮,除个别市县,绝大部分地区也没有动用过地方储备粮。”他表示。
此外,面对粮食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化程度提高的新情况,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不断丰富粮食调控“工具箱”,建立“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机制,健全监测预警体系,综合运用轮换吞吐、库存拍卖和预期管理等手段,保持粮食市场运行总体稳定。
“中央储备粮规模保持稳定,地方储备能够满足产区三个月、销区六个月、产销平衡区四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36个大中城市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成品粮油储备,粮食储备体系不断健全,有效发挥了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关键作用。”方进称。
粮食收购事关种粮农民切身利益,是粮食流通工作的重中之重。方进介绍,“十三五”期间,政策性收购持续发挥托底作用,市场化收购比例提高到90%左右,优粮优价态势逐步形成。全国粮食交易平台体系发挥调控载体作用,中国粮食交易大会一届更比一届好,各地建立了形式多样、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
“全国标准粮食仓房仓容达到6.8亿吨,较‘十二五’末增加1.2亿吨,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他表示。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