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我国外贸2020年逆势飞扬,是强大的产能优势、有力的防疫和“替代效应”三方合力的结果,抓住这个促进“双循环”的时间窗口,外贸继续平稳健康增长自然可期。
1月14日,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了2020年外贸进出口数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2.16万亿元,比2019年增长1.9%。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增长4%;进口14.23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3.7万亿元,增加27.4%。
伴随这些数据,我国外贸所占国际市场份额创历史最高纪录,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站到2020年的起始点来看这份成绩单,有三个方面超出预期。
一是在疫情大流行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顶得住压力、补得上断点,超出了预期;二是我国社会管理与经济管理的协作水平,超出了预期——特别是国际社会一些人的预期;三是不同性质的企业比翼齐飞,超出了预期。2020年,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53.1万家,同比增加了6.2%,其中,民营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已接近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出口总值,但民营企业的进出口增速比外贸总体水平高出了9.2%。
而站在2021年的起始点看,欣喜的同时,我们也需保持冷静。
我国外贸2020年之所以能实现由负转正的漂亮反转,部分原因在于全球对防疫物资和“宅经济”的需求大增。受疫情冲击,其他主要经济体产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疫情相关产品出现了临时性缺口,带动我国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医疗器械、药品合计增长了31%,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9个百分点,其中仅口罩就出口2242亿只,价值3400亿元。此外,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家用电器合计增长了22.1%,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3个百分点。
可以说,我国外贸2020年逆势飞扬,是强大的产能优势、有力的防疫和“替代效应”三方合力的结果。但目前,其中的变量已经出现。全球范围内的各主要经济体,已纷纷开始调整产业链,扩充防疫和“宅经济”产品生产线,以尽可能满足本国需求。这意味着,疫情相关产品的国际市场缺口将有所填补,“替代效应”可能减弱。
那么,“替代效应”减弱后,外贸还能不能保持平稳发展?关键不在别人,而在我们自己。
一方面,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欧CAI)的签署,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打开,政企两方都应尽快落实准备工作,搭上多边机制扩大的快车,加入国际大循环中,稳固和扩大国际产业链、供应链。
另一方面,去年以来,我国许多外贸企业转为拓展国内市场为主,但“出口转内销”遭遇种种制约,拓展市场的软性成本居高不下,使不少企业望而生畏。消除机制壁垒,为促进国内大循环扫清障碍已是当务之急。
一定程度上说,2020年我国外贸逆势创新高,为促进“双循环”节约了机会成本。抓住促进“双循环”的时间窗口,外贸继续平稳健康增长自然可期。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