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本就是链条和环节都过长的行业,涉及到人员和身份众多,宝能生鲜连一些内部问题尚未捋顺,更何谈直面外部竞争。
文丨灵兽 ID:lingshouke作者丨十里近日,社交软件脉脉上多位宝能生鲜的内部人士爆料,已接到总部暂停招聘的消息,部分地区开始裁员。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从1月开始,宝能生鲜在广深区域陆续裁退店员,已裁掉120余名外包人员中的一小半约50名,2020年11月便开始拖欠外包人员工资。宝能生鲜的一位区域店长告诉《灵兽》,确实有裁员的现象,而裁员是由于零售业务亏损严重,为了账面好看,把人员缩减,支出也相应减少;另一原因是,之前总部大规模招聘,但开店速度并未跟上,所以开始裁员。进入2021年,宝能在试水生鲜社区店的半年后,开始大肆扩张,不仅砍掉了昔日重金“发力”的社区团购业务,还放出万家门店的豪言,宣布百城百店计划。随后,更以近乎“疯狂”的速度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曾出现500家门店一日同开的现象。这番“先开枪、后瞄准”的操作,让人不得不联想到苏宁小店,但苏宁小店因线下门店管理混乱且重金投入,拖累苏宁的营收,已被剥离,如今算“半退出江湖”,那么,宝能生鲜的命运又会如何呢?1“店都没有开,就先招聘三个区域主管和一些店长,最终店也没开起来,这些人要么离职,要么被迫转岗。”一位宝能生鲜泰州地区的工作人员告诉《灵兽》。
泰州地区不是个例,伴随着宝能生鲜全国扩张计划,开启了大规模的招聘,多位人士爆料,仅仅是储备店长就有百位,但由于选址、高层决策等诸多原因,门店扩张没有进展,才导致这波裁员。
被誉为零售业“新晋黑马”的宝能生鲜,突然“翻车”并非失误,而是背后整个零售链条上的不足陆续浮出水面。
通过大众点评搜索,在北京地区显示宝能生鲜已有13家门店,标有“新店”标示的就有10家,可见已对北京市场下手,但这些门店选址大都不太好,部分较为偏僻,对比市场其他新型社区店,无论在商品品类、品控和体验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一位已离职的区域店长向《灵兽》表示,“宝能生鲜要求每个门店1+3的配置,1名店长,3名店员,房租一个月8000元,可营业额每天不足2000元。”
该店长进一步解释,造成亏损的原因,一是选址不好,二是给消费者的体验也差,三是价格也没有优势,一些标品打八折都比旁边的超市贵,生鲜品类的商品也不新鲜。
先来算一笔账,宝能生鲜的门店租金每月8000元,人力成本1.5万元,再加上电费、履约等运营成本,每个月的硬性成本在3万元左右。
如果每天销售2000元左右,一个月的营收是6万元,按毛利25%计算的话,则一家门店月亏损金额可能在1.5万元。
那宝能生鲜究竟有多少家门店呢?
据自媒体开曼姐报道,去年10月31日宝能生鲜门店突破1000家,实现百城千店的目标,11月2日当日500家同开,实现1500家门店覆盖。
若以1500家门店计算,宝能生鲜业务每月的亏损金额在2250万元;若以1000家门店计算,宝能生鲜每月亏损为1500万元。对于宝能来说,如今的亏损可能是拿下零售市场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也是占据市场的必要之财,但现实并非如此。
“不盈利的业务,资本不可能投钱,现在已陆续调整关闭一些效益差的门店,尤其是广深地区,一线城市的成本本来就高。”上述泰州区员工向《灵兽》透露。
宝能生鲜在最初扩张时,是想快速实现规模效应,来减少自身的开店时间成本,在短时间内形成规模,同时对社区零售市场进行抢夺。
这股劲头是不是颇为熟悉,像极了当年的苏宁小店,而张近东那句“苏宁小店就是要贴钱,不是10亿20亿的问题,而是100亿200亿”的话似乎还在耳边,相似的打法在宝能生鲜身上上演着。
当然,此处无意拉踩苏宁小店,也并非是要将两者强行组CP,而是多位内部人士告诉《灵兽》,苏宁小店的几乎整个组织架构全在宝能,尤其是选址团队。
可宝能生鲜的问题远不止如此。
2
“生鲜水果采购隔一天才去一次,猪肉售卖大部分都没有专业的肉台,1个绞肉机都五六家门店轮流使用,宝能生鲜的问题是从上到下的。”上述的泰州店员工透露。
一位武汉区域店长告诉《灵兽》,宝能生鲜采购的很多商品都是临期的,到门店后可用来销售的时间并不长了,一旦过期,这个锅就要由店长来背。
更诡异的是,店长没有权利参与选品,仓库发什么货就要卖什么货,没有退回的权利,冬天还把西瓜压到门店,卖不出去的货还要店长赔,“这跟抢钱有什么区别,抢的还是员工的钱。”该武汉区域店长称。
早在宝能大肆宣扬要全国开店时,就有多方质疑。
质疑声主要围绕在隔行如隔山,做地产和生鲜根本就是两回事,地产涉及到环节比生鲜少太多,且链条没有那么长;最重要的是地产利润可观,而生鲜则完全相反,况且在业内,没有任何一家地产商将生鲜业务做出彩。
但目前来看,带着巨额资金和气势入场的宝能生鲜,想要破除“地产商做生鲜业务就是碰瓷儿”的魔咒并不容易。
其实,宝能生鲜的管理问题早就老生常谈,不能说宝能所有的错都在管理,但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
2017年下半年,沃尔玛中国高级副总裁王培离职,加盟了宝能,掌管宝能零售业务板块,但时任不到两年,突然爆出王培就已离职,这是宝能生鲜业务蒙上的第一层迷雾。
在业内,有一种的说法是,宝能生鲜的挑战在于团队,一个具备传统生鲜经验的团队才能为有梦想的“金主”实现战略。
纵观宝能生鲜的管理团队,在华东地区的城市负责人大都来自呆萝卜,而华南地区则是来自美菜,各自带着过去的基因在宝能生鲜“发挥余热”,这也导致了宝能生鲜团队缺乏“劲儿往一处使”的团队精神,直至造成运营能力不足。
此前社区团购业务倒下就是这一原因,如今又掉入了社区店的“陷阱”。
而上述的武汉区域店长也透露,宝能生鲜的人事岗位配比标准是2000员工的标准配比,但现在办公室加所有社区店店员才两百人不到,内部是否存在关系户?如果有,会是多少人?
零售本就是链条和环节都过长的行业,涉及到人员和身份众多,宝能生鲜连一些内部问题尚未捋顺,更何谈直面外部竞争。
3
多年来,从仓储会员店、精品超市到社区店,甚至是拼团业务,宝能将零售业态全部探索了个遍,而如今看来,宝能非但没有在一次次失败的业务中总结经验,反而愈发拖累主业务。
回顾此前宝能放弃的拼团业务,寿命也仅仅不到一年。在试水初期,其就曾在多地上线宝能生鲜,同时开启疯狂开城模式,以平均每三天开一城速率扩仓,甚至曾上演过60天开出50城的速度。
但好景不长,伴随着战略的转变,拼团业务也就此“夭折”。
拼团业务的失利,归结原因是并没有制定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城市间管理难度持续加大,导致企业内部非常“混乱”,甚至各个城市都相互独立。
当下,同样的配方放在投入资金更大的社区店身上,宝能就没有吸取教训吗?是不是只顾着向前奔跑,忘记了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不知宝能这次又能坚持多久?
一位内部人士向《灵兽》透露,宝能生鲜正在缩减门店,该关的就关了,有些地区没开出来的店不会开了,要不然也不会着急裁员、调岗。
看来,宝能生鲜已经“泄气”,而半年前想要开出一万家门店的豪言,或许说的有些草率。
当然,地产商做生鲜零售业务一直存在很多未解之谜。就门店覆盖密度而言,地产商还达不到“规模经济效益”,并且做不到店铺在一个城市相对集中,这就给“物流配送”带来很大麻烦。
从传统零售的观点看,因规模效应的溢出,零售商在一定区域内一定要有自己的配送中心,有的甚至还有鲜食加工中心,对这些来说,点位覆盖密度一定要到理想值。
而地产商的社区店相对分散,那随之而来的运营效率,比如物流效率,就不会体现出来。
即便是已经初具规模的碧桂园旗下凤凰优选,想要很好地降低成本和高效运营,同样需要在一个城市进行“外扩”,也就是不只在碧桂园的小区开店,虽然这样能形成较高密度的覆盖,创造更好的成本效率,但这样租赁的成本又提高了。
但无论怎样,想要跻身零售市场烧出一个未来,肯定不是宝能生鲜现在的烧法,而如此盲目的扩张,对社会资源和自身资源何尝不是一种浪费。
曾经,宝能将自己的零售业务比作一条金线,其他的业务板块则是一颗颗明珠。“这条金线将会把所有明珠都串联起来,串成一条璀璨的‘宝能生态项链’”。
如今,不仅生态链没有雏形,就连明珠都岌岌可危,过于“野蛮”的做法不适合零售业,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供应链、效率和服务,才是对消费者最大的尊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猎云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