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集团原董事长孔丹: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简单的"出口转内销"

快报
2021
02/09
12:32
亚设网
分享

中新经纬客户端2月9日电 (王全宝)去年以来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化。这些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加大了经济对外交流的风险与阻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要在“大循环为主、双循环共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有所担当和作为,就要明晰相关逻辑与意义,了解面临的挑战并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亦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年。这盘棋该如何“落子”?现实逻辑是什么?为此,中新经纬专访了中信集团原董事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

中信集团原董事长孔丹: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简单的"出口转内销"

中信集团原董事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 受访者供图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简称“中信基金会”)以国民经济、国家战略、国企改革、经济理论等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作为中信基金会智库的创始人,孔丹个人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奋战多年,从中信集团董事长位置退下来后,创办了中信基金会。他提出智库应该“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拿出真见解、真解决问题”。

以下是中新经纬对话孔丹实录(略有编辑)

中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

中新经纬:在你看来,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是什么样的?

孔丹:应当清晰地认识到,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符合中国“三长两短”国情,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创新性。

中新经纬:你所说的“三长”具体指的是什么?

孔丹:第一“长”,是指中国拥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长板”。一方面,制度“长板”能够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有效调动和组织各类要素资源,保证新发展格局更加稳定推进。另一方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新发展格局具备创新动力(310328)。

第二“长”,是指中国拥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市场“长板”。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建立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多发展潜力。从经济总量看,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稳居世界第二位,2020年中国GDP总值超过100万亿元,相当于美国的74.16%,约为日本的2.16倍;从消费潜力看,中国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4亿多人口形成的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同时中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将为打造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劲动能。

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使新发展格局具备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持续向纵深推进,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区域发展格局,呈现多点开花、多头并进的发展趋势,成为中国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600405,股吧),从而为构建高质量内循环体系和拓展外循环空间提供有效助力。

第三“长”,是指中国拥有完备工业生产体系的供给“长板”。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能够自主生产所有产品,这表明中国具备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坚实产业基础。

形成国内大循环,资源能源独立是必要条件之一

中新经纬:“两短”指的又是什么?

孔丹:“一短”是指中国存在核心技术发展亟待加强的科技“短板”。当前,中国存在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有待完善、创新生态培育滞后、部分产业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或附加值较低、关键核心技术存在被外国“卡脖子”等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更要让经济在循环发展中持续增长。而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技术攻关则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制造业增加值率和制造业乘数效应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仍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三梯队,主要是中低端制造。而美国则处于第一梯队,主导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现有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的主导者和主要利益获得者。欧盟和日本是第二梯队,主要在高端制造领域占有优势。

中新经纬:如何弥补科技这块“短板”呢?你有何建议?

孔丹:中国正在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未来核心技术的突破将重构国际合作形式,这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考量。

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要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要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要加强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强化共性技术供给,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中新经纬:另一块“短板”指的是什么?

孔丹:另一块“短板”是指中国存在资源能源缺口较大的“短板”。区域内资源能源的稳步循环和充足保证是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基础,且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资源能源安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

在资源方面,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中国有25种矿产资源存在对外依存度较高(50%以上)的问题,如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为83%,2020年可能进口11.5亿吨,价格波动剧烈;铜消费量达到1000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40%左右,自产矿山铜仅有154万吨,对外依存度约75%。粮食进口量相当于9亿亩耕地产量,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在能源方面,中国能源结构总体呈现多煤少油缺气、非化石能源占比较高的特点,存在碳排放压力大、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资源地和运输通道风险等问题。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80%,其中约40%靠中东,其中约80%以上靠海上运输,难以摆脱原油产地地和运输通道双重风险。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近50%。

形成国内大循环,资源能源独立是必要条件之一。中国正在积极开展培育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实行多元化的进口战略,加强战略储备能力;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减少汇率波动影响等一系列举措。这也契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中新经纬: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哪些压力与挑战?

孔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重塑中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变革,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会存在一些目前难以准确预知和把控的变数,给中国带来潜在的压力和挑战。

一是中国的对外开放变数加大。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正处于中国谋划“十四五”发展时期,是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并进行战略性布局的关键时期。由于疫情后西方国家“去中国化”力量更加凸显,对中国技术和投资限制不断增强,产业链外迁压力进一步增大,压缩中国全面开放和发展的空间,将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二是中国的创新发展压力剧增。构建国内大循环需要在提升产业水平、技术水平的过程中找到面临的瓶颈问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保证关键时刻“不掉链子”。中国已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庞大的市场空间,但仍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与内循环要求不匹配、科研投入不足、创新型人才缺乏等问题,创新驱动发展面临一定挑战。

三是中国的变革任务更加艰巨。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简单的“出口转内销”或“新时期的闭关锁国”,而是未来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格局,要扩大内需,加强数字经济发展,加快产业重构速度,加大区域布局力度。这要求政府适应形势变化,积极自我调整和主动变革,尽快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完善宏观调控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中新经纬:那在你看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施路径的主线是什么?

孔丹: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和发达国家经验,未来出口在中国GDP占比会逐步降低,中国经济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是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中国来说,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一些关键点上发力见效,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中新经纬: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技术攻关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在科技创新方面你还有哪些建议?

孔丹:我认为要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牢牢把握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在资金、资源等方面给予针对性支持,更好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尽快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

此外,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藩篱,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更有实效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模式,激发主观能动性,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

中新经纬:近两年来产业链供应链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在你看来,该如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孔丹:要想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就要加强顶层设计、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强化共性技术供给,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从制度、组织和机制上做好总体安排,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补链、强链、延链”的过程中,要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类施策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持续巩固提升中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优势,进一步优化全产业链发展布局,更好挖掘产业结构梯次转移的空间潜力;科学制定区域空间布局规划,健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

鼓励、支持企业优先使用国产设备和国产零部件,推动中国全产业链和供应链协调、有序、健康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可控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好相关政府投资基金作用,聚焦高端芯片、工业软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推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加强国际产业合作,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形成更具创造力、更高附加值、更先进的产业链供应链,从而助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附孔丹简介:孔丹现任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历任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副董事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中国中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中新经纬APP)

( HN666)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