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春节因“就地过年”的防疫号召显得格外不同寻常,旅游出行行业随之呈现出与往年不一样的状况。据记者调查,就地过年使得短途旅游、周边游迎来了一波“行情”,酒店和民宿产品“走俏”;但与此同时,由于春节返乡大军锐减,及长线旅游受限,部分热门航线、高铁线路“遇冷”,票价出现腰斩。
此外,紧紧围绕“就地过年”的主题,各大旅游平台纷纷推出相关优惠活动,甚至不惜砸重金抢夺流量,而旅行社也进一步将业务转移至本地及周边旅游产品,力补业务亏损。业内人士表示,“就地过年”催生出火热的短线出游需求,或将成为旅游业未来有望进一步开发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当前旅游出行依然受限,但受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以及疫苗在全球开始广泛推广,A股市场上的旅游和航空板块却开始迎来反弹复苏。2月8日,旅游酒店板块、民航板块等拉升走高,表现强劲。截至当日收盘,旅游酒店板块,众信旅游(002707,股吧)涨7%、西藏旅游(600749,股吧)涨5.23%、华天酒店(000428,股吧)、锦江酒店(600754,股吧)涨停;
民航板块,中国国航(601111,股吧)涨5.43%、华夏航空(002928,股吧)涨5.19%,券商研报分析,旅游、航空板块都将在2021年恢复到常态水平。
酒店民宿产品热销
“很抱歉,年三十至年初四的房全部订满了。”这是记者采访多家深圳本地酒店和民宿得到的几乎一致的结果。疫情的不稳定加上各地政府的春节留人政策,使得“就地过年”成为今年春节的主题词,而“宅酒店”过大年则是许多人“就地过年”的新姿态。“我最近推的酒店产品都很热销,每个月的提成收入也有两三千。”刘琳(化名)从去年年中开始就一直从事旅游线路和酒店产品的代理,她告诉记者,自己目前代理的深圳本地及周边的酒店产品近期销量很大,也给自己带来不错的收入。“很多酒店都在做活动,所以人气很旺,春节都是要提前订的,没有订就要碰碰运气捡漏了。”刘琳说。作为深圳旅游的热门区域,深圳东部的大鹏、大梅沙等片区的酒店更是“抢手”。根据大鹏新区文旅部门统计,春节期间,佳兆业万豪酒店预订量约七成、宝能桔钓沙莱华酒店预订量约五成,本周将迎来预订高峰,春节期间有望满房。深圳以外的国内其他一二线城市也同样出现春节“酒店热”的盛况。携程网数据显示,上海、三亚、北京、广州、苏州、杭州、南京、大理、深圳、重庆为今年春节期间酒店预订量前十城市,常驻地为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消费者更愿意通过“酒店度假”来犒劳自己过去忙碌的一年,高星酒店(4星、5星)合计占比高达66.8%。记者采访了解到,“酒店+”产品不仅成为消费者的热搜,还是当下不少旅行社的主打业务。“我们有省内的线路,但已经不多了,主要是省内的酒店产品为主。”国内一大型旅行社业务员对记者表示,尽管今年春节酒店产品热销,但旅行社的业务量也只有往年的六成左右,“现在业务非常受限,旅行社的日子都非常艰难。”该业务员说。据记者统计梳理,当前的“酒店+”产品形式多样,如“度假酒店+下午茶”“酒店+滑雪票+晚餐”“酒店+儿童乐园/博物馆”等。驴妈妈旅游网CEO邹庆龄也表示,3天2晚或4天3晚的酒景套餐、小型跟团游套餐预订人气大幅超过预期。记者采访还发现,在疫后需求逐渐恢复的过程中,部分热门酒店还出现报复性涨价的现象。上述旅行社业务员告诉记者,深圳东部部分五星级酒店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涨价,特别是周末的价格比往年提高了30%,“他们的消耗和亏损都太大了,现在开始弥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节的民宿迎来了一波“行情”。“现在只能预订初五以后的房间了。”在深圳较场尾经营三家民宿的小墨告诉记者,早在两周前就开始有人预订春节期间的房间,现在基本满房了。木鸟民宿发布的《2021春节民宿预订趋势报告》显示,春节假期,乡村民宿订单增长230%。与往年春节多人出游为主的情况不同,今年3-4人的小家庭组合居多,5人以上多人游的组合占比较少。旅游平台砸钱抢流量在“就地过年”的号召下,各OTA旅游平台也启动了一场流量争夺赛,甚至不惜砸重金提供百万产品补贴。据了解,从2月3日起至2月26日,携程在站内上线“就地过年”活动专区,整合各地旅游产品,包括酒店民宿、景区门票、玩乐产品等,同时还提供百万产品补贴优惠。此外,携程社区也定制了多个精选话题,通过红包互动的方式吸引用户种草本地旅游。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还将在大年二十九晚亲自亮相主题直播间,给自己的平台“带货”。
同程旅行方面,也推出了相关专题活动,并送出0.88元限时秒杀和亿元红包雨等多种福利,引导、鼓励人们留在所奋斗的城市过年;飞猪网则通过对近万家酒店的补贴,定制化地打造了形式多样的度假套餐,以及众多细分产品线;马蜂窝旅游则在春节期间继续发力旅游直播,为游客带来数百场旅游直播;驴妈妈旅游网也推出多种优惠,包括品牌酒店不涨价、666元红包免费领、年夜饭5折起预订等。
记者查阅多个主流旅游平台发现,为抢占春节期间就地过年流量,携程、美团、飞猪等平台都与酒店集团合作,以补贴的方式吸引消费者,部分热门酒店也参与“领券”、“抢购”活动,而许多以往较为冷门的酒店,价格更是低至四折以下。
在酒店热销的同时,各旅游平台上的机票、火车票预定量却有所减少。与之相反的是,租车热度有所提升。根据携程租车数据显示,租车本地用车需求呈上涨趋势,本地流量占比从疫情前的20%上涨至45%。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车型集中在经济型和SUV,预定占比是全部车型的7成左右。
有资深旅游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当前旅游业整体业务量仅恢复往年的五成左右,酒店、民宿等采取优惠活动的形式来吸引消费者也难以让行业“满血复活”,但值得一提的是,“就地旅游”催生的周边游、短途旅游或将是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行业通过促销活动也可以培养消费者短途旅游的习惯,从而解决了旅游行业的周期性问题。“去年下半年和今年年初短途旅游都表现不错,相信今年旅游业在短途旅游领域的发展会很有希望的。”该人士表示。
热门航线“遇冷”
在“就地过年”的号召下,原本就恢复缓慢的航空业,又再次“遇冷”。1月28日,随着一年一度春运的开启,交通运输部门也给出了春运第一天的数据。春运首日,中国民航计划飞行班次8850班,较2020年春运第一天减少46.7%,预计运送旅客54万人次,较2020年春运第一天减少71.2%。
从价格上来看,截至1月25日,去哪儿平台上今年春运期间机票平均支付价格仅为651.36元。这一价格与上周同期的2021年春运预售机票价格相比下降近百元,与2019年春运期间相比便宜近200元,创5年来春运前机票预售平均支付价格新低。
此外,以往春节的热门航线也不再“热”了。从去哪儿平台目前的搜索价格来看,腊月廿九(2月10日)出发的北京-哈尔滨航线最低支付价格(含机建燃油)跌破千元,仅为全价的5.5折。而往年商务舱都要抢的北京-三亚航线,春节放假前一天的最低支付价格为610元,仅为全价的1.7折。北京-成都今年春运平均支付价格仅为618.72元,与2019年春运期间相比下降近400元。不只北京出发的热门航线,腊月廿九(2月10日)出发的上海-哈尔滨含机建燃油的机票最低支付价格为439元,仅为全价经济舱的2.3折。
除了航线,“遇冷”的还有铁路。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全国大部分车次余票充足,以广州作为出发地为例,从春运首日(1月28日)起一直到除夕(2月11日)为止,开往武汉、长沙、贵阳、成都等热门城市的大部分车次均显示有余票在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文新在2021年全国春运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因为客流量不如预期,加上配合疫情防控,铁路部门在部分线路上暂时停运部分列车。比如从1月28日起直到2月4日,京沪高铁停运约一半列车,此后停运班次减少,但到除夕前,每天单向仍有4至8个班列停运。
旅游、航空板块逆市上扬
尽管长线旅游依旧受限,但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以及春节假期即将到来等利好因素影响,A股的旅游、酒店、航空板块迎来了一波反弹。
旅游酒店板块方面,截至收盘,除了华天酒店、锦江酒店涨停,首旅酒店(600258,股吧)收盘涨幅达6.8%,金陵饭店(601007,股吧)上涨2.38%。
众信旅游涨幅达7%,西藏旅游上涨5.23%,三特索道(002159,股吧)上涨5.05%,西域旅游、中国中免、天目湖(603136,股吧)分别上涨3.59%、3.18%、3.14%,中青旅(600138,股吧)、桂林旅游(000978,股吧)、黄山旅游(600054,股吧)、九华旅游(603199,股吧)、岭南控股(000524,股吧)、张家界(000430,股吧)、长白山(603099,股吧)、宋城演艺(300144,股吧)、西安旅游(000610,股吧)等涨幅均超过2%。另外云南旅游(002059,股吧)、丽江股份、大东海A、峨眉山A和曲江文旅(600706,股吧)也有超过1%的微涨。
民航板块方面,中国国航涨5.43%、华夏航空涨5.19%,南方航空(600029,股吧)、东方航空(600115,股吧)涨幅分别达到4.03%、2.97%。另外吉祥航空(603885,股吧)盘中涨幅最高也达到了4.94%,报收涨幅2.46%;春秋航空收盘微涨0.81%。
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研报指出,2020年疫情进展及管控政策的实施与退出是国内旅游行业景气程度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年初境内旅游停摆,3月以后伴随复工复产境内旅游限制逐步放开,清明、五一、端午、国庆中秋各地旅游收入恢复至同期的19.3%、40.4%、31.2%、69.9%,而当前海外疫情依然严重,出境旅游仍处于停滞状态,预计达到2021年下半年有望逐步恢复。对标境内旅游情况,酒店业景气恢复主要从2020年三季度开始,预计至2021年二季度有望逐步恢复至常态化水平。
航空方面,国际航线客运量修复情况远远落后于国内航线,短期国内散点疫情的反复导致基本面再次下滑,当前各上市航空公司RPK、机场客流量等经营数据仍有同比-10%~-60%的缺口,伴随疫情好转的前提假设,预计今年有望逐步恢复至常态化水平。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