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这份通知实际是对去年《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某些条款的细化。从影响范围看,这份通知虽然是发给商业银行,但是其辐射面涵盖了包括金融科技公司及信托、消费金融公司等所有非银机构。从内容看,监管力图从两个方面管理互联网贷款:
1、从商业银行入手,以30%的出资比例约束非银机构的资金来源和放贷杠杆,在这方面,蚂蚁和微众银行等联合贷款体量较大的机构受冲击最大。
2、贯彻“从主体监管向行为监管过渡”精神,对同类业务一视同仁。这表现在,通知要求信托、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也应遵守互联网贷款办法和通知的相关规定。
相比银行和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而言,互联网公司旗下的金融科技业务监管难度要大得多。互联网公司的平台优势让其金融业务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跨地域、交叉式扩张,例如,从支付业务跨越至理财、贷款、保险等等。传统金融监管方法无法应对这些眼花缭乱的新金融业态,近几年,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一个共识是,互联网公司只要从事金融类业务(支付、信贷、财富管理、保险或投顾),就一定要根据其业务性质持有相应牌照,也就是“持牌经营”,决不能搞一张牌照下多种业务混合经营。
中美互联网巨头金融牌照渗透情况。
例如,在支付领域,谷歌、亚马逊、Fcebook等大型互联网巨头在欧洲都持有支付牌照,苹果自身没有支付牌照,但它通过与高盛合作提供支付服务;蚂蚁金服在2019年收购了英国跨境支付公司万里汇(WorldFirst),从而具备在欧盟提供支付服务的能力;百度和腾讯在欧洲选择了和其他持牌机构合作。
在信贷领域,美国的金融科技公司需要申请非银行小贷牌照,且因为各州要求不同,在不同州放贷都要申请不同牌照。例如,最近上市的美国最大抵押贷款公司Quicken Loans母公司Rocket(NYSE:RKT)就在20多个州申请了不同的放贷牌照。
Quicken Loans在美国各州的放贷牌照。
在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发放互联网贷款则要持有互联网小贷牌照。蚂蚁、腾讯、百度和京东都持有互联网小贷牌照。
在银行牌照方面,美国谷歌、苹果、亚马逊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虽然对拓展消费者金融业务很有兴趣,但由于担心过于严苛的监管约束,一向对银行牌照不太感兴趣。例如,谷歌计划与花旗等银行合作为用户提供支票账户服务,亚马逊与高盛合作提供中小企业信贷服务。
相比之下,一些创新金融科技公司开始尝试获取银行牌照。例如,美国金融科技公司Varo Money 2017年7月向美国监管部门申请银行牌照,2020年中获批,成为美国第一家互联网移动银行。
此外,2020年10月,刚借壳$Social Capital V(IPOE)$实现上市的金融科技独角兽SoFi也获批银行牌照,SoFi还计划收购一家全国性银行。
和银行牌照比,巨头们可能对“工业贷款牌照”更感兴趣,美国监管部门2020年刚刚通过的工业贷款牌照监管法规允许大型企业开展吸储和放贷业务,但又无须遵守银行必须遵守的资本和流动性条件,当然,这些大公司必须承诺,如果旗下的工业贷款公司陷入困境,它们必须提供支持。
2020年3月,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批准了两家工业性银行。一家是美股上市的支付巨头Square, Inc.(NYSE:SQ)旗下子公司Square Financial Services,另一家是学生贷款机构Nelnet。
金融科技巨头Square获批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贷款公司
中国互联网公司中,蚂蚁、腾讯和百度都参股了银行,但根据监管要求,持股比例均低于30%。京东则获批与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合作成立一家直销银行。
2019年和2020年,香港和新加坡分别向互联网公司发放了数字银行牌照。
2019年初,香港核准8张虚拟银行牌照,分别为天星银行(小米)、蚂蚁银行(蚂蚁)、富融银行(腾讯)、LIVI BANK LIMITED(京东)、MOX BANKLIMITED、平安壹账通银行、汇立银行(WeLab)、众安银行(众安在线)。
2020年12月,新加坡金管局公布4家获得数字银行牌照的获得者,其中中国蚂蚁金服获得数字批发银行牌照(DWB),东南亚共享出行平台Grab以及电商巨头SeaLimited(NYSE:SE)的全资子公司获得数字银行牌照(DFB),Sea Limited(NYSE:SE)大股东之一为腾讯。
Grab是东南亚的出行平台霸主。
从中美两国主要互联网公司的金融牌照渗透度看,支付牌照的渗透度较高,信贷牌照次之,最后是银行牌照。从牌照控制权看,巨头们通常自己拥有支付牌照,但在信贷业务方面,除了自行申请信贷牌照外,很多巨头也选择和持牌金融机构合作;在银行牌照方面,中美互联网公司的差异更大。美国互联网巨头怕受到监管约束而不愿意主动申请银行牌照,而中国互联网公司受制于较高的门槛,往往无法申请到银行牌照,即便获批,也只能参股30%以内。
从不同地区的渗透度看,中美两国互联网巨头在对方国家的渗透程度都很低。从美国方面来看,巨头们无法获得中国金融牌照主要与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有关,不过这一状况正在发生改变。例如,PayPal已经通过收购中国支付牌照机构曲线进入中国金融市场。
在欧洲市场,美国互联网巨头都持有支付牌照,中国互联网公司除蚂蚁收购一家外,其余公司均以合作方式开展支付业务。这也说明中国互联网公司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主要业务仍然集中在国内,在国际金融业务的竞争中仍落后于PayPal等巨头。
在香港市场上,中美两国巨头的金融牌照渗透度差别不大。不过,蚂蚁、腾讯和京东在2019年均参股了香港的数字银行牌照,为这几家公司涉足香港消费金融业务打开了大门,但数字银行在竞争激烈的香港金融市场能否获得成功仍有待于观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开甲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