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肖玮)3月4日下午,全国两会拉开帷幕,就近期热议话题碳中和,全国人大代表、卓尔控股董事长阎志建议,要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地碳汇功能研究、鼓励自然保护地碳汇交易机制和平台,有效识别并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地碳汇功能,提升自然保护地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
什么是“碳中和”?什么是“碳汇”?
据了解,碳中和是指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碳汇则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目前,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近年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广绿色消费模式等,我国有效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但距离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仍有差距。
阎志认为,自然保护地作为生态保护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除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重要生态保护功能外;也可通过增加碳汇,为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资料显示,在全球森林资源总体减少的大背景下,截至2018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了2019年的23.04%。据中国科学院2018年曾发表的碳专项研究,在2001-2010年期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约2亿吨,其中中国森林生态系统贡献了约80%的固碳量,相当于抵消同期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1.28%。
阎志认为,这些数据也证明了,自然保护地的碳汇功能,在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他建议在规划自然保护地时,考虑其碳汇作用,科学评估自然保护区在碳汇方面的价值,并将具有重要生态保护价值的自然碳库单独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碳中和的双赢目标。
在碳汇交易方面,阎志建议,鼓励国内自然保护地碳汇交易机制和平台,制定碳汇计量与评估行业规程,推进生态服务功能的有偿化、市场化。促进跨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行动,例如东西部不同省区,通过强化联合履行机制丰富碳交易方式,活跃碳市场。
此外,为增强地方对自然保护地碳汇功能的重视程度,阎志建议,适时将自然保护地碳汇功能质量建设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同时,向社会公众传递保护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性,加大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
编辑 赵泽 校对 李世辉
记者联系邮箱:xiaowei@xjbnews.com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