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3月5日讯(见习记者 王金瑞) 2021年全国两会如期举行。中国网财经记者了解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原党委书记杨小平带来了一份关于优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环境稳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
自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人民币作为支付货币的功能稳步增强,作为计价货币的地位不断提升,作为储备货币的功能逐渐显现,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保持了稳定地位。
杨小平认为,但整体来看,人民币境外使用环境仍面临种种制约,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与主要国际货币还有一定差距,远低于我国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因此,着力营造良好的人民币跨境使用环境,挖掘人民币在贸易投资中计价、结算的潜力,将有助于服务实体经济和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稳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目标。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使用面临的制约
杨小平表示,人民币在周边国家使用面临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基础设施制约人民币在周边国家使用。一是人民币在周边国家使用环境有待优化。从云南周边国家来看,越南允许人民币在北部七省用于贸易和服务结算,缅甸、老挝允许边境地区使用人民币边贸结算,缅甸尚不允许企业开立人民币账户,人民币呈现出“边境流通、内陆受限”的状况。二是周边国家金融业发展滞后。云南周边国家政治环境复杂多变,边境口岸金融机构少,特别是缅甸、老挝金融市场欠发达,与我国接壤地区银行尚无现代化金融工具,致使银行清算、结算渠道通而不畅。三是人民币清算网络覆盖面窄。云南周边国家仅有少数银行以间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人民币跨境清算仍主要依托非居民账户和SWIFT系统实现,CIPS在周边国家的覆盖面、影响力有限。
(二)人民币计价货币功能还有提升空间。绑定大宗商品结算可以提振人民币国际计价职能及派生的结算、储备职能,提高我国在贸易投资中议价影响力,带动更多境外国家接纳和使用人民币。目前国内相继推出原油、精对苯二甲酸(PTA)、橡胶等特定品种交易期货,并引入境外交易者,有效提升了人民币大宗商品计价影响力。但受结算习惯、国际市场定价权等因素制约,人民币在全球大宗商品上的计价影响力还比较有限,导致人民币在全球贸易投资中使用占比不高。
(三)离岸人民币市场还有挖潜空间。离岸人民币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进展的一个重要产物,伴随我国经济区域影响力的扩大,离岸人民币市场可以有效延伸人民币在境外的使用范围,增强人民币的区域认可度和结算参与度。目前,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更好地实现内外联动、互联互通功能,为境外人民币需求提供流动性和金融产品服务,以此带动更多境外地区使用人民币。
加强同周边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合作
为此,杨小平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加强同周边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合作。一是建议从国家层面规划金融合作。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下,周边国家已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要地,建议从国家层面搭建我国与周边国家金融合作框架和发展规划,优化境外人民币使用环境,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CIPS)覆盖水平。引导更多周边国家银行加入CIPS,构建稳定、便捷、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清算基础设施。三是进一步完善边境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银行在沿边口岸地区设立网点,提升含跨境结算在内的各类业务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边境企业和个人结算需求。
(二)稳慎推进人民币在周边国家使用。周边国家与我国的经贸往来不断深化,跨境经贸活动可以有效带动人民币在境外使用的需求。一是建议在国家对外金融合作的战略布局下,鼓励和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在贸易投资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在我国签署的对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优惠贷款、政府援助等协议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币种,营造良好的人民币跨境使用环境。二是建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继续研究推进各品类大宗商品期货合约上市,推动人民币绑定更多大宗商品交易,提升人民币在国际商品计价、结算中的影响力。三是鼓励商业银行在沿边地区增加网点,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广泛沟通合作,通过丰富结算产品、优化金融服务等方式,不断畅通跨境结算渠道。
(三)继续促进离岸、在岸人民币市场良性互动。建议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整体战略布局下,进一步建设和推动香港、新加坡等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为境内外市场主体提供“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引导离岸中资银行提升人民币流动性,完善结算、兑换、融资等业务服务水平,丰富人民币离岸市场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产品,增加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的途径。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