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艳
“硬件工程师,职位要求:熟悉模拟数字电路设计、具有良好的电子相关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电路分析能力;有单片机编程经验优先……薪酬:月薪10000~13000元。”这则招聘广告,青岛派丽斯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对外发布了一年多,至今岗位空缺。
建投数据科技(山东)有限公司的销售部门天天向人力资源要人,很多项目马上开工了却没有招到人,负责人力资源的王经理表示,只要是计算机软件、信息化相关专业的,来多少要多少。
牛年开春,青岛新经济企业在全面复工,积极投入新项目开发、新场景应用之时,却遭遇了相比过去更为棘手的引才难问题。企业即便手持高薪,依旧“一才难求”。
高薪难引“凤凰”来
青岛派丽斯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冷链运输及现代化畜牧养殖数字化应用场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规模不大,却是全球知名企业“冷王”在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据该公司的负责人宫海军介绍,由于业务量的增加,他们从去年就开始面向全国招聘硬件工程师,至今没有招到合适的人才。
“这个职位招收的专业侧重于电器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主要负责电路产品设计与开发,基于stm32的单片机产品及基于amr9的嵌入式产品开发等工作。”宫海军表示,这个职业侧重于招收有3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待遇月薪万元起步,有能力者待遇从优。
据宫海军介绍,在行业领域内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位,本科生也可以,研究生更好。一年多的时间内,有几个一线城市的应聘者,面试都通过了,说好要来,最后都没有成行。目前岗位依旧空缺。
与该公司的境遇相同,同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建投数据科技(山东)有限公司也遇到了“一才难求”的问题。负责公司人才招聘的王经理告诉记者,企业目前是处在“项目等人”的境况,因为新岗位没有找到人,很多已经拿下的项目不得不白白的流失掉。
“近几年,这种人才招不上来的现象尤为明显。现在很多城市都进行智慧化城市建设,与之相关的应用场景的实现都需要技术支持。我们企业也是四处招人。但是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引入人才的难度越来越大。”王经理对近几年的人才招聘颇有感触。
“目前只要是计算机专业的我们都会考虑,薪酬10000元~40000元不等。”王经理表示,今年正是公司的起势之年,随着在智慧金融、智慧农贸、智慧校园等方面业务的不断增加,对于软件工程师的需求量也在翻倍增加,但是人才市场的供应却相对乏力。
以上两家公司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人才招聘的“窘境”并不是个案。近几年,随着新经济企业的迅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容,跟物联网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需求量大增。此类高新技术企业,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业务量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却陷入了引才难的窘境。
松立集团的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企业最紧缺的还是互联网高级研发人才,比如Java 高级工程师、算法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等,目前青岛整体发展环境还不足以吸引一流的互联网人才落地,大量互联网高级人才流向北京、深圳、杭州等互联网经济比较成熟的城市。
“一才难求”的问题,是否因为薪酬待遇低?派丽斯宫海军表示,也不尽然。目前各个企业给出的相关职位的薪酬,相比较其他的行业并不算低,即便与北上广深相比,也不会相差太多。对于就职者来说,选择哪个城市,实际上是城市间综合实力的“拉锯战”。
本地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错位
相比较外地人才引入困难,“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情况下,本地人才的供给是否能解企业的“燃眉之急”?实际上,在企业手持高薪招不到人的同时,另一端刚从青岛本地院校毕业的求职者,也同样面临“窘境”。
去年刚从青岛本地院校毕业的电器自动化专业的刘林,目前,已经被好几家企业拒绝。大多数企业都在找有工作经验的,没有“实战”经验让他感觉“投靠无门”。在刘林看来,企业还是太“挑剔”。
刘林口中的“太挑剔”,实际上正好戳中了目前以数字化、信息化为主导的中小型新经济企业招工的痛点。宫海军表示,对于校招生并不排斥,之前有招过校招生,但是校招生对于中小企业带有某种“偏见”。在项目上历练两三年就跳槽走了。对企业来说,是个不小的损失。
王经理更为深入地提到校招生的“劣势”,他表示:“对于本地校招的应届生来说,能力参差不齐,我们招聘的职位偏重应用,而学校的重理论学习的知识结构,跟企业现实需要是脱节的。更重要的是随着技术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宽,对于就职者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专业领域上,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一位在青高校从业的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教授透露,目前在青高校,在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方面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不多,青岛科技大学的生源认可度还可以。其他的学校相对能力差一些。应届生直接从校园走出来,很难直接“上岗上线”。很多技术能手都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打磨出来的。
王经理透露,目前企业人才30%的技术人员引自北上广深等城市,60%是通过本地化社招,而校招人员只占10%。而近几年,由于此类人才紧缺,北上广深人才引才难度加大,校招员工因为员工跳槽等人才流失,比例下降。
一边是外来优秀人才引入乏力,另一边是本地高校人才供给与新经济企业需求的错位,让企业陷入了“远水不解近渴”而“近水楼台不得月”的双重困境之中。
人才跨界培养与企业跨境蓄能
新经济企业人才需求之困的背后,透露出本地高校人才培养的“局限性”,很多即便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的人才,因为缺少相关技术应用场景的实践,无法直接上岗。必须经过“再学习”,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一位高新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对于应届生,他们会通过培训机构引入。这些培训机构会对应届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通过2~3个月的集中培训,选出优秀者直接推送给企业。目前来看,这类入职者进入企业适应性更强。
“对于技术型企业来说,人才的需求既要层次全面,又要综合能力强。但是目前从本地的人才供给情况来看,还不是很理想。”王经理坦言,把理论知识转化成生产力这个过程,需要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型,也需要企业在人才招聘与应用实践中,耐心的磨合与培育。
未来,与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相关的人才需求量还在增加。据人社部发布的《新职业-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显示,未来5年物联网行业人才需求缺口总量超过1600万人。
而青岛在2020年发布的《青岛市重点产业(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人才需求目录》中,也将物联网解决方案工程师、物联网研发工程师、物联网产品运营工程师、物联网APP开发工程师等于新经济相关的多类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列入人才需求目录中。
由此可见,对于信息化、计算机软件等相关人才综合性要求更高,城市间“抢人”竞争也将会更加激烈。目前,为解决人才需求的“围城”之困,青岛持续改善人才环境,一方面通过多重引才政策提高城市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引入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搭建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桥梁,合作成立研发中心为企业持续赋能。
企业也开始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去接近技术、接近人才。比如,建投科技公司利用总部的力量,打开渠道,从北京引入综合性人才。松立集团也在北京成立了研发中心,为企业发展蓄能,而近期风头正盛的海纳云也已经实现了在深圳创立技术研发中心的布局。
青岛新经济企业对于专业型、综合型人才需求,实际上是青岛城市转型过程中人才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综合型转变的一个折射。目前,青岛产业结构正在由制造型向服务型转轨,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长动力逐步向新动能转换,在此过程中,各行业用人结构都将向专业型、综合型转向。
在城市的发展逐渐告别外在驱动模式,向内生增长驱动转变之际,如何能引得来外来精英,又能在本地为企业持续供给人才,需要产、学、研、政的积极互动。由此,青岛才能成为即容得下肉身,又容得下灵魂的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相关链接
40余项职业资格专项能力考核报名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博客,微博)记者 封满楼
记者近日从青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获悉,青岛市2021年上半年职业技能鉴定计划近日公布。其中国家职业资格考试项目每月组织一次,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每月组织两次,具体安排可登录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查询。考生可到各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或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报名参加考试。
受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工作影响,今年青岛市技能人员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大幅减少,目前人社部门仅组织焊工一项考试。同时为满足社会各界技能评价需求,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组织开发了40项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考试合格后颁发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在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中,既有母婴生活护理、老年人照护、花样馒头制作等家庭服务类项目,也有手工编织、茶叶加工、长汀寨扫帚制作等乡村振兴类项目,还有电商直播、网络主播技术、虚拟现实应用开发等新兴职业类项目,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技能评价需求。青岛市后续还将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陆续开发更多的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
记者了解到,2017年9月,国家人社部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其中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共有81项。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技能人员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分两批陆续退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改由企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等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截至目前,青岛市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企业(含中央、省驻青企业)达到29家,累计开展评价4900余人次,3300余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自2020年开始,青岛市全面在规模以上企业中推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最大限度地简政放权,充分尊重企业的自主权,为企业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及激发技能人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提供坚实保障。”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随着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目前青岛市已基本形成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专项职业能力“三位一体”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下一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还将根据上级安排部署,积极推进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遴选更多符合条件的社会培训评价组织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满足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技能评价需求,为青岛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智力支撑。
(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