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3月10日讯(记者 李春晖)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出炉,提交人代会审查。
如何理解“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新提法?如何推进新任务、实现新目标?对此,中国网财经专访了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
“畅通国内大循环”不能忽视流通和分配
中国网财经:“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了部署,在具体落实上有哪些关键点?
白明:“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调“内循环为主”,既然是为“主”,那内循环一定要畅通无阻。
虽然我们现在是市场经济,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包括市场准入、区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老百姓(603883,股吧)吃穿用,买个东西放心不放心,都会影响到内循环的畅通。
如何畅通国内大循环?“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特别提出了要贯通四个环节:生产、分配、流通、消费。
从生产上来讲,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并且正在谋求制造业高水平发展。消费方面,我们也在推进消费升级。
生产我们做了努力,消费也做了努力。那么问题卡在哪?流通。怎么能够让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里头就要拓宽流通渠道。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不少成果。比如说线上消费、线上流通。以前我们可能想都想不到,现在是拿手机一按,商品就送来了,有的当天就送到。这是流通环节。
还有就是分配机制的问题。国民经济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怎么能够让劳动者在做出贡献的时候,自己拿到足够的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很高。而中等收入消费者更多是看消费环境,担心将来有很多不可预期的支出,医疗、教育等。要让他们能放心消费。高收入者还要提高消费的品质。对不同的消费者要有不同的发力点。
对此,已经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提高个税起征点。这看起来好像是国家少收了一部分的个税,但是起征点以下的这部分人,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就会有更多的钱去用于消费,进而拉动消费品生产。而消费品的生产又有它相应的上游,以及上游的上游,最后到原材料,它有一个乘数效应。可能国家减收了这么多,但是通过给消费者让利,消费者增加了消费,国家的财政反而扩大了税基,增收的范围就更广。我们应该能算得过来这笔账。
所以在这些方面,大家要齐心协力,让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保障,消费环境有改善,消费渠道更加畅通。这样我们的内循环才能够有保障。有了保障,才谈得上内循环为“主”。
此外,我们还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大循环相对于两个子系统之间,相对独立,但是又有交集点。比如说内需与外需之间的交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交集,出口与进口的交集。
我们以内循环为主,并不是不要外循环,这个问题我觉得都不用再讨论了。谁也没说我们不要外贸、不要外资、不要走出去。提不提“内循环为主”的概念,我们的对外经贸业务都应该开展。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能够让这些业务在开展的过程中,体现出“内循环为主”的“主”字。
我们的进出口、利用外资、对外投资,都是服从于我国的产业发展,为内循环服务,为它进行更多的资源配置。内循环为主,在很大程度上也支持中国在国际上有更多的话语权,反过来促进外循环。比如说我们自主技术有了提升,那么我们就不怕别人“卡脖子”了,就可以更好的利用国际资源, 实现互利共赢。
高水平开放是立体型、全方位、系统性的
中国网财经:“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具体应该怎样做?
白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但是未来的高水平开放,不仅仅是“开门”的问题,它实际上是一个立体型的、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大开放。
就“开门”本身来说,实际上我们也要做很多工作。过去,中国入世以后主要是降低关税,减少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未来,则主要是市场准入。不仅是贸易自由化,还要更多的推进贸易便利化。比如说减少通关时间、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收费、单一窗口、无纸化操作等等。这些努力都是让我们开放的门槛降低,大门开大。
除了外贸领域的开放,还有外资准入的开放。我们的负面清单越来越短。 比如说,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最初为190项,2020年已压减至30项,首张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仅27项。未来我们还是要进一步的对外开放,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无论是从“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还是从政府工作报告,我们都可以读出这方面的趋势。
对外开放,除了“门口”还有一个“门里面”。比如说准入和准营,我们的营商环境,这几年确实改善了很多。过去的三年,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中,我们的排名从78位,提高到46位,再到去年的31位,排名越来越靠前。
我们也有一些开放的“高地”。大家做不到“齐步走”,但有些地方可以“快走”。比如说自贸试验区,全国已经有21个,还有海南建立了自由贸易港,有217个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有很多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有保税区、各种的示范园区。这些这个开放的高地实际上是创造了一个小环境。
“门外”我们的开放力度也很大。我们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不久前签订了RCEP,等等。
所以说我们的开放是全方位的,不仅是“门口”开放,也有“门里”开放,更有“门外”开放。
中国网财经:“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请问制度型开放包含哪些内容?它提出的背景是什么?推进制度型开放的发力点和抓手是什么?
白明:制度型开放包括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即我们进行国际交往时遵守的这些规矩。一方面是无规矩不成方圆,另一方面如果说各唱各的调,那么我们也搞不到一起。
过去,在改革开放初期,因为我们的经济体制相对封闭,导致那时我们对国际上的这些规则很不适应。随着我们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的政策,特别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们更进一步朝国际规则靠拢。这一阶段,我们的制度型开放就是“接轨”,积极履行我们的入世承诺。
这方面我们做得很多。比如说我们的关税水平从入世之初的15.3%;到2010年,我们承诺的是10%,实际上降到9.8%;到现在我们已经降到7.5%了,这远远超过当时的入世承诺了。而且这是简单算术平均,要是加权算术平均的话,现在可能都不到5%了,接近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了。
现在我们已经与国际规则靠得很拢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与大家是一种公平的对接。未来包括WTO的改革上,以及很多国际规则的制定上,不光是发达国家有发言权,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这种发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是各国之间求同存异,求得最大公约数。只要是出于公心,中国为世界经济带来的公共性制度产品会越来越多。
对外开放平台具有两种属性 有利于互利共赢
中国网财经:“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功能”,请问对外开放平台包括哪些?我们期望对外开放平台实现什么功能?又该如何实现?
白明:对于“对外开放平台”有不同的说法。我大致梳理了一下,无论什么样的开放平台,大体上体现出两种属性。一个是地域属性,一个是制度属性。
所谓地域属性,就是从地域上讲,有覆盖范围,有小有大。还有一个制度属性,它是从经济功能上发挥的。比如说平台是给你一种服务,还是给你搭一个台?是竞争还是合作?
比如说广交会、进博会,就是国家去“搭台”,或者有关部门、行业协会“搭台”,企业去“唱戏”,把你的产品展示出去,或者去采购产品。因为单个企业,无法进行这么充分的资源优化配置。
还有比如说我们的园区,自贸试验区、自贸港、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试验区、服务贸易示范区、高新区等等。它是一个小环境。从它的地理性质来说,就是划出一块区域,国家给一系列政策,税收优惠、土地的优先供应、厂房基础设施的优先保障等等,包括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这些东西都是平台功能的体现。国家从制度上保证这些平台发挥功能。
还有区域型的平台。比如说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这些成片的发展,东北振兴,西中部振兴、西部大开发,它有特定的对应的政策。
为什么要搞这些平台?全国一起开放不是挺好的吗?做不到。中国这么大,让一部分条件成熟的地区,先开放起来,建设高水平开放;其他地方我们根据不同的发展水平、发展特点,决定它侧重于哪方面的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
除了国内的平台,还有跨国的平台。我们的自由贸易区,比如说中国-东盟自贸区,现在我们还签署了RCEP,等等。这样我们在多边、双边的合作体系中,它也有一个开放平台,这是国际间的平台。再有一个,“一带一路”。还有全球的平台,比如说WTO。
这些平台如果我们用好了,不仅有利于中国,而是让大家实现互利共赢。
对今年外贸形势可以乐观,但不能过分乐观
中国网财经:近日海关总署公布了前两月的外贸数据,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了32.2%。虽然其中有去年同期基数低的原因,但海关总署表示即使与正常年份相比,比如2018、2019年同期,我国进出口增速也有20%左右。这是否意味着今年外贸形势比预想的更加乐观?
白明:我们年初的外贸形势,总体上来看,我认为是乐观的,但还是一个谨慎乐观。乐观与不乐观,也并不仅仅凭数据的高低,还要看它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后期的发展趋势。
剔除了去年的低基数原因,涨幅还有20%,那确实是高的。我们对数据总体上是看是乐观的,但是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为什么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外贸数据都比较高?
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在去年上半年是负面影响多一些。但是从下半年起,疫情不仅在中国扩散,对很多国家也都有影响。实际上从去年二季度就开始了。那么这些国家也是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环节,有很多的订单无法承接或者无法完成,这时候怎么办?下游的采购商可能等你短时间还行,长时间不能等了,那就要寻找新的供应来源。
谁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满足这么大规模的供应,在世界上唯独有中国。
其它国家可能劳动力成本低,但是它的产能,特别是富余产能并不是太多,它的原材料、相关产业链也并不完整。
中国是在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所以我们说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的外贸得益于这种贸易转移的因素。中国强大的供应能力满足了其他国家的抗疫需求。
而且在疫情下,有一些宅经济用品需求多了。有生活性的、有生产性的宅经济用品。比如说远程办公、远程教育、电脑、家用电器等需求很多,所以去年我们家用电器出口形势特别好。
再加上我们政府部门从去年年初积极复工复产,年中又积极抓订单,下半年开始积极地抓贸易转移。目前来看,这些因素促成了我们的外贸增长。
但是下一阶段还能不能保持这种势头?我们都希望势头保持下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各种不确定性。
去年包括今年年初的外贸增长,很大程度是贸易转移效应给带来的。是因为那时人家不能做,我们能做。现在我们看到疫苗到位了,很多国家的疫情明显下降,人家的产业链、供应链恢复了以后,是不是贸易转移到我们这儿的这些订单还会回去? 这方面确实有不确定性。
我们还要看到,总体上来说,人民币的币值比去年要高很多。这对外贸企业来说有压力。企业虽然有订单了,订单也卖出去了,但是一结汇,他赚的人民币可能不一定能够覆盖住他的成本,所以企业也有这样的难处。
再加上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现在也是很严重。
所以我们对于未来的外贸形势,可以乐观,但不能够过分乐观。
未来我们该怎么做?原来是盯着人家的贸易转移,那么未来更多的是要盯住我们的需求创造。这个时候我们与其他国家相比就要看我们的贸易竞争的新优势,技术、服务、品牌、标准等。
(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