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不匹配是否“堵”住了消费潜力的释放?近日,在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上,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提到,促进经济畅通中涉及疏通消费中的难点、堵点、卡点。在供给端发力,推进国内消费,为市场提供更多价廉物美、适销对路的城乡居民群众所需要和喜欢的产品和服务。作为深度参与消费与流通的电商,正在尝试打通堵点,将生产与消费实现对接,让消费更加顺畅。因此,电商一边忙着下沉,提供丰富的商品,另一边迈进产业带,将链条延伸至农产品(000061,股吧)上游。
进准定位消费堵点
何立峰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从发展改革工作的角度来看,要重点做促进经济畅通、推进国内消费、推动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推动扩大开放五方面工作。其中,促进经济畅通是针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中的难点、堵点、卡点,予以全力破解。
当前,主要是针对企业反映比较多的流通环节的堵点、卡点,千方百计打通,促进企业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由流通环节往上溯,就是要打通生产特别是制造服务业中的堵点、卡点;往下推,就是要瞄准制约直达市场的堵点、卡点,予以破解。
自疫情以来,全国产业带纷纷开拓线上。以扬州杭集产业带为例,这里有两面针(600249,股吧)、三笑等品牌。这些品牌曾活跃于电视广告中,却逐渐消失在超市的货架上,品牌印象也日渐淡化。不过,两面针却年产销酒店用牙膏20亿支,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
疫情期间,两面针出现了货品积压,清库存、资金回流迫在眉睫。在去年6月,京东京喜与杭集产业带进行签约,两面针在两周内在线上开店,实现了两天销售9万支牙膏的成绩。
实际上,流通环节上溯下探效率不断提速。快递深入低线市场农产地,打通从田间地头到平台的整个链条;电商与产业带的关系逐渐成为强绑定,产业带借力电商开拓内销市场。与此同时,消费需求与商品供给逐渐匹配,电商不断探索实现产销数字化升级。
缩短生产与消费距离
云贵川、长三角、珠三角……千百公里的距离由一张互联网将产业带与消费市场的距离拉近。当下正火的电商拼购与直播,成为了产业带工厂打开销路的快捷方式。
广州白云有着众多大牌化妆品代工厂,也有部分小众品牌出圈,这些企业都希望寻求到更多的销售渠道。位于广州白云区产业带的臻颜公司体验到了接触电商的新变化,该公司此前主要为一线化妆品牌代工,在去年加入了拼多多新品牌计划。
臻颜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获取的只是百分之几的工业利润,产品在贴上一线品牌商标后,身价上升了10倍”。在加入电商平台之后,臻颜手膜和足膜产品,客单价在20元左右,两个月时间内,两款产品已经成为类目销售前两名。数据显示,产品电商渠道复购率超过35%,70%的消费者是“90后”。
可见,接触更多电商渠道的品牌商,有目的地生产着适销对路的商品,也借此实现工厂的转型。
何立峰强调,推进国内消费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国内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供给端发力,为市场提供更多价廉物美、适销对路的城乡居民群众所需要和喜欢的产品和服务。国内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消费是很重要的环节。2021年,畅通国内大循环要推动消费内循环,将进一步打通消费堵点、痛点,全面促进消费。
助跑农产品上行
就在传统生产企业走向线上时,京东、阿里、拼多多等线上企业攻入反向定制的赛道,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分析表示,当下,商品流通已经发展出多种模型,供应演化成供应链,需求已经演化成供应链和流量链。传统产业带不具备流量,想走向线上,需要从供应链上下功夫。产业带应该加强生产、品控和流通能力,建立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在触“电”过程中可以掌握话语权。
隔着一部手机,电商连接了消费者与农户,农产品上行也迈开步伐。涠洲岛香蕉、三亚芒果、丹东草莓等,通过电商介入实现产销对接,满足市场交易。
尤其,在电商助力下,农产品线上销售呈现爆发式增长。近日,京东发布《电商促进农村消费调研》显示,2019年和2020年,农产品商家每年采购农产品的金额分别同比增长了51%和82%。调研显示,2020年京东农产品上行的各类商家带动产地农民人均增收4.78万元/年。截至2020年9月30日,京东已帮助全国贫困地区上线商品超300万种,实现扶贫销售额超1000亿元。
触“电”的群体不只是农产品采购商,还有量级更大的农户。据了解,在去年2月,苏宁将拼购平台向商家开放,免费入驻。对不了解运营网店的农户,苏宁拼购提供入驻指导,开通滞销农产品绿色通道。据了解,在三天内,便新增商户近2000家。有业内专家表示,从现在的发展情况看,农村物流已有相当的基础。农产品的毛利空间较大,这也决定了这一品类通过电商上行的可行性。
北京商报记者 王维祎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