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 记者 姜樊)讯,央行行长易纲今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圆桌会上回应了近期市场关注的两大热点话题:货币政策目前的空间如何?接下来要如何发展绿色金融?
易纲指出,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他表示,货币政策既要关注总量,也要关注结构,要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同时,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平衡。
易纲还着重分享了接下来在绿色金融方面的重点工作思路。他透露,央行正在研究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复苏的势头良好,货币政策将回归常态,但仍需注重长期潜在的风险化解。因此,预计今年货币政策总体将保持合理适度水平;从结构性政策来说,绿色金融等领域的货币政策创新值得期待。
货币政策有较大的调控空间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进行调整
易纲指出,从当下的经济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在提供流动性和合适的利率水平方面具有空间。他并突出强调了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
他并表示,需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主要是相对于一些西方经济体实行零利率甚至是负利率等货币政策而言。中国当下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基本面相适应,无论是准备金率还是利率,都有随经济变化而调整的空间。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有空间”并不代表着一定会有所调整。
光大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疫情之下,中国经济复苏意味着今年货币政策不会过度宽松,但同时考虑到高杠杆等长期潜在的风险仍需化解,因此亦不会过紧。从总体上看,今年中国货币政策不会有较大动作,但不排除货币政策阶段性调整,以保证维持经济相对平稳发展。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也认为,由于中国经济今年复苏势头较好,预计今年中国货币政策总量将保持与实体经济相对适宜的状态,这与今年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宏观政策不发生“急转弯”的表述相一致。
支持重点领域也要防范长期风险
在谈到今年的货币政策目标时,易纲指出,货币政策既要关注总量,也要关注结构,要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同时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平衡。
此外,他强调,中国的宏观杠杆率要基本保持稳定,在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的同时,也要抑制金融风险的滋生和积累。
曾刚认为,这意味着在结构调整上,央行今年将保持“有保有压”的状态。央行对一些受疫情影响的行业支持力度依然还在,对乡村振兴、绿色金融等新兴重点领域也将加大支持力度。但在发展的同时,仍需要关注一些重点部门的杠杆率风险,需在促进发展和防范杠杆率上升之间取得平衡。“央行在支持实体经济、创造合适环境的同时,不能让杠杆率再回到过快上涨的’老路’上。”?
王一峰也表示,从调结构方面来看,今年或有较多政策出炉。一方面,将更加重视风险化解,精准拆弹;同时,还将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领域的支持力度,尤其是绿色金融、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的相关政策值得期待。
央行正研究绿色金融货币政策激励机制
在此次演讲中,易纲将“十四五”期间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重点工作一一阐明。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绿色金融的阐述篇幅,甚至超过了他对货币政策的表述。
易纲指出,人民银行已经把绿色金融确定为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不过,他同时表示,在碳中和约束条件下,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研究如何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此外,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要对此及时进行评估、应对。
为此,他提及将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在政策框架中全面纳入气候变化因素,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气候挑战。如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控制投资高碳资产,在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中纳入气候风险因素等。
王一峰表示,绿色金融首先是要有一套完善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明确哪些企业、哪些资产可以被认定为“绿色”,这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前提。“央行此次明确了货币政策层面对发展绿色金融的激励措施,一套商业可持续的激励机制对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至关重要。”
在具体支持工具上,曾刚认为,央行此前针对小微企业“再贷款”、“再贴现”等精准支持工具的使用经验,可以用到绿色金融领域中来,通过这些方式为金融机构提供期限相对较长、成本相对较低的资金来支持其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
此外,曾刚建议,央行可以安排引导性政策,如将绿色金融纳入MPA考核框架,针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程度的不同,在中期借款便利利率、准备金率上予以差异化管理,给发展较好的金融机构更多优惠。
绿色金融创新空间巨大 金融机构迎来发展与挑战
业内人士认为,绿色金融的发展需要整个经济金融的全方位的配合,且创新空间巨大。对金融业来说,发展绿色金融既有很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昨日在参与《国民财富大讲堂》节目讨论时指出,要实现“碳中和”、“碳达峰”两个目标需要大量投资,给金融机构提供和很好的机遇。但金融机构,包括上市公司未来要完成目标,势必要进行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企业会被淘汰,这会对信贷质量、上市公司发债的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也在同一会场上表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还要通过碳交易、激励机制等来解决问题。“有些企业很难一下子达到要求,而一些企业则可以较容易的达成,所以要用交易的方式解决问题,金融也应该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
曾刚也认为,除了货币政策外,在财税方面,相关部门可以对绿色行业进行持续性的财政补贴,优化相关行业税收,稳定政府支持企业绿色转型的预期。在监管政策上,一方面可将原来的《绿色信贷指引》上升为《绿色信贷监管办法》,并对绿色信贷等降低风险权重,以便银行减少其资本消耗,提高相对收益,促进其发展绿色金融。
“发展绿色金融权益市场对创新碳排放市场非常重要。”曾刚还表示,长期来看,可以考虑把传统金融市场上的碳中和债券,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连接起来,预计未来可创新空间可能会更大。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