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就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发表最新看法。
易纲强调,我国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我们需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易刚认为,在碳中和约束条件下,有两个方面的任务格外紧迫:第一,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第二,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需要及时评估、应对。
对此,「看懂经济」邀请了几名看懂APP专家对此话题进行了深度解读。
李庚南
财经专栏作家
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既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世界的承诺,也是我国绿色发展的方向。但是,要在未来的40年内完成西方国家用60年才完成的碳中和目标,任务显然艰巨又紧迫。
易纲行长在3月20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从货币政策的高度,提出了碳中和约束条件下面临的两大紧迫任务,即如何满足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这两大紧迫任务,对于金融业而言,则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实现碳中和需要大量的绿色、低碳投资,其中绝大部分需要靠绿色信贷、绿色信托、绿色债券类融资渠道实现。初步估算,未来三十多年内,我国实现碳中和所需要的绿色低碳投资规模将在百万亿乃至数百万亿人民币以上。这无疑将为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极大地拓展绿色金融的发展空间,除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传统绿色融资渠道外,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碳金融将成为金融业新的“蓝海”。
但另一方面,碳中和目标也将给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带来诸多严峻的挑战。
一是来自相关行业企业信用风险增大的压力。最直接的是,对节能减排政策对“两高一剩”行业的影响,一些企业面临转型压力,一些企业面临市场出清风险。而这些都将以某种形式反映为企业信用风险,导致金融资产的劣变。而随着碳市场的发展及碳交易的开展,或导致相关行业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效益滑坡;碳价格的波动还会给公司价值的潜在变动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带来股权质押方面的风险增大。
二是气候变化导致的相关金融风险的压力。气候变化或表现为物理形式的风险,如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等事件可能导致企业、家庭、银行、保险机构等市场主体资产受损;或表现为转型风险,如推动经济低碳转型可能引发的高碳资产重新定价风险及财务损失风险。无论是物理风险还是转型风险,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无疑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这就要求金融机构从履行社会责任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努力增强环境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将碳中和目标契入本机构发展战略,建立全面的气候环境风险管理体系。要围绕碳中和目标,加快机制、产品、流程与模式的创新,优化资产配置,不断提高绿色金融风控水平与定价能力,平衡好服务绿色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
站在监管者的角度,面临的问题则更复杂。不仅要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前提下,保障以碳中和为核心的绿色发展的金融投入;还需以相关的适当的机制来确保绿色金融投放的方向和效果,从整体上确保资金配置不偏离碳中和目标。这就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与碳中和的耦合,从监管机制上通过监管评价、资本管理等强化绿色金融的正向激励,努力谋求推动碳中和的金融合力。
程宇
北京看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易行长再次点出了稳增长和防风险两个政策目标。而现在美国国债收益率持续上升,正处在资本外流的档口上。为保持国内流动性平衡和国内资产负债压力平衡,还得要稳资本。而同时,再加个碳中和的巨量投资。货币政策几乎有3.5个目标要同时实现。好难。所以,我们需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盛天翔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生导师
易行长强调货币政策既关注总量,也关注结构。而碳中和目标正积极推动中国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通过对金融机构在业务、产品和考核等方面的指引,与货币政策进一步配合,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结构效应。未来,可能会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中融入更多绿色金融相关指标。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懂经济。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