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预期升温 发改委发“定心丸”

快报
2021
03/26
06:31
亚设网
分享

连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全球通胀预期升温,是否会传导至国内也成了热门话题。对此,3月25日,央视财经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回应指出,这种传导影响总体上是有限的、可控的。我国大宗商品供需两端并没有出现整体性、趋势性变化,其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

“全球通胀”焦虑

在过去这段时间,关于全球通胀的言论甚嚣尘上,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外界开始担心这种情况是否也会顺势传导至国内。对此,国家发改委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物价走势客观上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如全球流动性宽裕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通过贸易、金融等渠道向国内传导,但这种传导影响总体上是有限的、可控的。

国际上,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已经引发了关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食品价格指数连续9个月上扬,2月更是创下近七年新高。今年2月主要谷物国际价格同比大幅上涨,其中国际高粱价格和去年同期相比上涨82.1%,国际玉米价格同比上涨45.5%,小麦价格同比上涨19.8%。世界银行数据也显示,受疫情影响,全球食品价格在2020年总体上涨了20%,进入今年后,多数主要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总体上仍处于上升态势。

全球通胀预期升温的另一个重要信号就是美债收益率的持续走高。3月18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更是突破了1.75%,创下了2020年1月以来的新高。美债收益率的攀升也引发投资者对流动性以及通胀的担忧,再加上美国1.9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导致市场对通胀的预期持续升温。

“对于新兴国家而言,其通胀压力主要源于油、粮价格上行以及消费品供需端存在缺口。然而,前述因素带来的通胀风险在我国发生的可能性较小。”浙商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李超指出。国家发改委也提到,从根本上讲,我国有充足的宏观政策空间,有强大的国内市场支撑,经济发展有足够的韧性、潜力,工农业产能充足、供给充裕,为物价平稳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内缺乏上涨支撑

在3月25日商务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高峰重申,粮价上涨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总的来说,保障国内粮食市场供应充足和运行稳定有基础、有条件,粮价大幅上涨的支撑条件并不充分。

疫情发生以来,国际粮价飙升拉高了各国通胀风险,但这种风险却没有那么容易传导至我国粮价。据了解,粮食在我国CPI中的权重约为2.3%,其中大米和小麦合计权重为2.2%。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前述商品价格上行空间不大。

根据2019年发布的《中国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我国稻谷和小麦生产连续多年丰收,库存处于高位,口粮自给率超过100%,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综合业务处处长刘刚则公开表示,口粮进口主要用于品种调剂。但从后期走势看,全国稻谷、小麦库存水平大体相当于城乡居民一年消费量,价格将保持基本稳定。

“从我国历史通胀周期来看,猪肉和原油价格的影响最为关键。”李超表示。然而,当下我国生猪产能最紧时期已过,猪价逐周下沉,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原油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截至今年3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达2017年的95%。从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来看,截至3月24日14时,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36.55元/公斤,较月初的39.08元/公斤降幅超6%,较年初的45.95元/公斤降幅超20%。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预计后期猪肉价格仍有下行空间,预计二季度猪肉价格有望恢复至2017年水平。

输入型通胀仍可控

去年以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部分中小国家采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副作用已在显现。中国银行(601988,股吧)约翰内斯堡分行副行长高德胜指出,对我国而言,通胀输入主要有两个渠道:我国与美国的贸易联系和美元外汇的结汇机制;西方货币超发引致全球基础能源、资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升。

从基础能源价格上涨的角度来看,虽然国际油价上涨,国际金属类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拉动国内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增速持续回升,但其对CPI传导性作用有限。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认为,PPI向CPI传导效果将层层衰减。由于国内经济复苏供给端好于需求端,消费恢复相对偏慢,输入性因素对CPI的拉动作用有限。

当下,我国物价管控暂时无忧。据日前发布的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今年物价预期目标为3%左右,较2020年预期目标下调了0.5个百分点。3月25日,国家发改委也表示,综合判断,今年CPI将在比较温和的区间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的调控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中国经济目前还是恢复性增长,资产价格有很大吸引力,外国资本流入是必然的。但到目前来看,规模和速度还是在可控范围内。”对于国内关于输入型通胀的担忧,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曾于3月初回应道,正在继续研究怎么采取更有效的办法,鼓励资本要素跨境流动,又不能造成国内金融市场太大的波动。

北京商报记者 杨月涵 刘瀚琳

(董云龙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