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观察】求解全球“芯”事

快报
2021
04/01
08:33
亚设网
分享

一句“澎湃的涛声永不停息”,小米再次踏上“芯”征程。同一天,亚马逊被曝光自研芯片。靠人不如靠己,无论是高调官宣的小米,抑或暗自发力的亚马逊,均深谙此道。

巨头如斯,都逃不过被芯片卡脖子的命。蔓延的缺“芯”潮下,企业被卡得更紧。“不是缺,是极缺。”小米中国区总裁卢伟冰曾公开表示。

这不是夸张。从停工的车企,到下调出货量的手机厂商,高端制造无一幸免。全球痛在“芯”上,有出口禁令下的囤货后遗症;有疫情下的需求高涨,消费电子市场坐享“宅经济”红利逆势上扬;也有大雪大火下的供应失灵,被叫停的生产线再转动起来尚需时日。

危机不是一朝一夕,天灾之前,供不应求已是芯片行业共识。作为精密工业的巅峰,工艺水准给了芯片制造傲视群雄的底气,高性能的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再加上千道工序,共同组成了趾高气昂的门槛。而从汽车到手机,从电脑到云服务器,科技驱动下的日常生活已经无“芯”不可。

重资产、高技术壁垒,偏偏撞上了日益高涨的巨大需求与零星厂商的产能不足,芯片就此卡住全球供应链,上游有ASML光刻机的一家独大,下游有三星、高通、联发科的三足鼎立。一朝稀缺,则只能望“芯”兴叹。

被扼住咽喉的滋味不好受,中芯和华为已经领教过,苹果和高通“撕”了两年最终选择和解。若心有余力,没有谁不想掌控主动权。自研芯片,成了巨头们护城河的基石。苹果大笔一挥,10亿欧元砸向慕尼黑的芯片研发中心,谷歌挖了英特尔的“墙脚”,微软悄悄为自己的服务器设计了Arm芯片。

热情从国外蔓延至国内,于国内厂商,是既“蒸馒头”更争口气。不少原本和半导体毫无关联的上市公司纷纷加码投资半导体,去年有媒体统计,仅仅半年多时间,就有近万家企业临时转产芯片,IPO炙手可热。

不过,水大鱼大,泡沫也大,对一些地方和企业来说,芯片还是让猪上天的风,造芯变得急功近利。一腔热血,敌不过“芯骗”的伎俩,结果人财两空、一地鸡毛比比皆是。千亿的武汉弘芯以烂尾收场,一年内,国内6个百亿级半导体大项目先后停摆。

闭门造车和急功近利都不可取。口号造不了芯,没诚意也造不了芯,没有能力更是不行。造芯需要高高的门槛,过硬的技术,顶尖的人才,肉眼可见真金白银。苹果的自研芯片历程已近十年,华为麒麟芯片更是在16年前就成立了,即便如此依然不是顺风顺水。

万丈高楼平地起,市场再急躁也需要耐心,企业再难受也要想方设法度过最艰难的日子。从设计,到制造,再到整体生态,每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芯片不是60分万岁的考卷,一旦失之毫厘,便是差之千里。

核心技术的自主,国家早已下定决心。芯片这种高科技也考验笨功夫,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定力与积累,没有捷径。也需要一批又一批的企业前赴后继,没有终点。

北京商报评论员 汤艺甜

(王治强 HF01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