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货近年来为中国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新冠疫情之后的中国经济恢复,也对即将到来的五一黄金周期间的居民消费起到良好的提振作用。近期的“十四五规划”及2021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了全面消费,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新国货将迎来一个被高度聚焦品牌价值的时点。国货崛起正当时,在此背景下,毕马威正式启动“毕马威中国新国货50榜单”项目,通过线上模型和线下专家团队综合评选机制,深入探索新国货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积极发掘行业内致力于创新的高成长企业,助力推动行业建设和发展。
“双循环”为新国货发展提供新机遇
毕马威中国副主席吴国强表示:“去年,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是去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已纳入‘十四五’规划,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框架。经济内循环和构建强大的国内市场是双循环体系建设的关键,扩大国内消费无疑是内循环的重点,需要培育消费新场景和新渠道,激活国内市场,实现消费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消费市场上不再是‘外来和尚好念经’,一切品牌必须切入内循环通道,通过实现本土化,进入全新的生命周期。中国品牌由于在供需两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毕马威中国零售及消费品行业主管合伙人钱亦馨表示:“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具有重要的意义。后疫情时代,中国的消费市场呈现出持续复苏的态势。数字经济将推动新消费进一步发展,国货将进一步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近几年国货提质创新,消费者对国货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不断提升,加之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共鸣,未来消费者进一步青睐国产优质品牌将会成为一大新趋势。在此背景下,为支持国家十四五规划,促进内需及国货创新,毕马威即将推出新国货50榜单,发掘中国新消费新国货的代表,突出国货品牌的优势及创新做法,鼓励他们持续为中国品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从而推动行业建设和发展。”
Z世代成为新国货品牌的坚定拥护者
当前,国产品牌关注度不断提升,在新国货品牌崛起的背后,除了有国家政策的引导、电商平台的支持外,还有Z世代对新国货的坚定拥护。这部分消费群体成长于中国经济崛起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一方面对国家文化拥有更高的自信心,国家的认同感和民族的自豪感赋予这一代消费者更加包容的消费理念;另一方面对于电子产品和网络有天生的认同,勇于尝鲜,个性化表达成为消费关注点。消费群体的新特征给予了中国品牌巨大的成长空间。当年轻的Z世代逐渐进入社会并进入工作场所,他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Z世代将成为国产品牌消费的主力军。
毕马威首推行业内未来50榜单系列新国货50榜单应运而生
“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促进消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2021是十四五开局第一年,新国货的崛起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消费升级的重要阶段。在此背景下,毕马威中国新国货50榜单评选应运而生。毕马威中国零售及消费品行业咨询主管合伙人毛健表示:“作为毕马威未来50榜单系列,新国货50榜单将围绕品牌焕新和新品点爆两大方面展开。毕马威将基于对零售及消费品行业的长期观察,提炼该行业的生态现状进行案头调研,并对报名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访谈企业创始人及高管团队。与此同时,通过对行业领军企业的高管、科研领域的专家与学者等业内专家进行访谈,听取业内人士对行业及细分领域的认知与见解,从六大核心维度:体验创新、功能创新、技术创新、设计创新、模式创新、营销创新开展评估。最终基于毕马威中国零售及消费品行业大数据平台,对企业进行深入分析,并将于2021年下半年发布榜单。”
此外,毕马威中国将参加5月7日至10日在海口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此次新国货50榜单的招募活动也将在本届消博会亮相。目前海南已经成为国内消费者购买国际品牌商品的最热门目的地,海南独特的区位优势加上自贸港相关利好政策也在不断凸显。此次消博将会有诸多国内知名老字号参展,这使得消博会成为我国对外展示的窗口,有力展现国货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毕马威也将借消博会向世界分享在消费领域供给侧改革、新零售、消费升级、品牌转型、供应链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和服务经验。
评选标准
设计创新:产品形态、外包装等方面结合消费者的审美偏好及环保理念等,进行了新的设计;
技术创新:产品基于强大的研发能力,实现了技术突破;
功能创新:产品解决了消费者以往未解决的痛点;
模式创新:产品通过口碑传播、体验式消费等方式迅速为消费者认识、熟悉并且购买;
营销创新:产品采用新的营销创意、品牌传播、内容营销、营销数字化、文化IP等方式拓宽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度;
体验创新:从全渠道提供独一无二的顾客体验。
评选流程
2021年4月 毕马威中国新国货50榜单项目启动
2021年4-5月 企业报名资料收集
2021年5-8月 企业高管访谈
2021年9月 专家团队评审
2021年10月 《毕马威中国新国货50榜单》发布
(季丽亚 HN00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合作供稿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