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靴子落地:因为垄断行为,国家罚了阿里182.28亿。
那问你一个问题,人民币182.28亿,多吗?
也许对于你来说,多!
是个天文数字,一辈子,噢漏,是100辈子都赚不到的财富。
但对于阿里巴巴来说,多吗?
咱不多说,直接看看“别人家的财务报表”,2020年阿里巴巴就光3个季度的核心业务利润,就已经高达1638亿:
当然,算上2020年1季度,就已经差不多2000亿。
你说,从这2000亿里面挖出182亿,多吗?
你如果还没概念,那我问你,如果你月薪2万,每个月都相安无事,突然有一个月开车违规被罚了1820块钱,你有多痛?
肉痛一小下,但不至于痛不欲生,更不至于伤筋动骨。
这就是4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阿里巴巴开出史上最高垄断罚单的总体效果——
痛是肯定的,但只是一记小拳,意思意思。
182.28亿,占的是阿里巴巴2019年境内销售额的4%,就是这么精确。
而你知道吗,2015年,国家发改委曾经对全球最大的手机芯片厂商美国高通,开出了60.88亿的反垄断罚单。
看上去只是182亿的三分之一,但是占了高通2013年在华销售额的8%。
一个8%,一个4%。
这证明了什么?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是克制的。
但对于互联网垄断态势出击,是决绝的。
接下来,那些曾经联合上告阿里“二选一”的互联网兄弟们,应该都慌了。
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阿里到底伤害了谁?
简单粗暴上结论:阿里要求商家“二选一”的行为,首先伤害的是商家,其次紧跟的,就是消费者的利益。
谁是消费者?就是那个每天在某宝买买买的你!
怎么说?
我们先看,阿里到底有多强悍。
以下文字来自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原文:
上图:摘自《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行政处罚决定书》
国市监处〔2021〕28号
你看,服务收入份额都占比70-80%了,老子还不是叫你干啥就干啥。
让商家“二选一”,本质上就是让他们“选阿里”。
真能选吗?不能。
因为放弃阿里等于放弃了70%,谁傻谁选。
看来马云当年真没撒谎,他真的对钱没有兴趣,而是对钱到底给谁的权利更有兴趣。
一到某宝大促,双xx大节,商家能不鞍前马后给某宝打钱、充值、上广告吗?如果货备多了,能悄悄还去别的平台参加活动扩大销售吗?
能。前提是不想混了。
有一招叫做“搜索降权”你知不知道?
好,如果货备好了,钱垫付了,老家能借的亲戚都借光了,千辛万苦为一个双xx节做好了准备,阿里突然说我就不给你流量了怎么办?
好点的,货慢慢卖,债慢慢还;
差点的,倒闭,关门,几乎是唯一的路。
我身边已经有这样的案例。
一个哥们儿,之前投直通车很猛,偏偏做的是重供应链的线上装修业务。客户的订单背后是垫付的工地材料钱、工人钱、设计师钱……
而由于直通车越来越贵,投不起了,去其他新平台做了一下搜索优化,增加免费流量来源。
结果,立马在某宝少了很多流量。
这流量一断,等于断崖式减少后续客户的预付定金,后续垫付的款项接不上了,资金链立马断裂,最后不得不走到欠债倒闭的地步。
你也许会说,平台做大,商家陪跑,是普世的商业规则。
然而关键是,这个商业规则要有一个度。
这个度就是,平台和商家之间要达到平衡,而不是只有你赢我输的绝对结果。
相对而言,宣扬“连接一切”、“创造生态”的腾讯似乎更为睿智。
看到这里,你也许想问,阿里伤害了商家利益,跟买买买的我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很大!
假设双十一,你在某宝能拿20块钱优惠券,在某东能拿100块钱优惠券,在某品会能拿200块钱优惠券。
但是,你心仪的品牌,“二选一”,只能在某宝卖……
你没办法,只能在某宝买这个品牌,优惠只能享受20块。
本来如果没有“二选一”,你也许能享受某东的100块优惠,或者下多一单,在某品会再享受200块优惠……
现在,都不能了,你有20块优惠,是马爸爸赏你的,就心足吧。
这就是话语权的魅力。
当垄断行为成为话语权,那么我们这些小老百姓(603883,股吧)就真的是“爸爸”赏赐多少得多少。
看到这里你也许释然,为什么国家要罚阿里?接下来还要罚谁?
很简单的道理——谁动摇了话语权,就罚谁。
老百姓经济生活的话语权,不应该集中在某些个别商家手里。
▲点击上图,可保存/分享▲
这182.28亿只是首枪,之后枪口指向哪里,就看谁在掌握了点话语权之后更嚣张。
而我认为,这182.28亿更根本的意义也许还不在于此。
过去互联网企业,玩命砸钱把自己做大,掌握用户然后掌握话语权,最后通过行业话语权获取丰厚后续利润的玩法,也许彻底过时。
这单罚款,是互联网时代老玩法被颠覆的开始。
作为小老百姓,我们当然希望淘宝上能用微信支付,朋友圈能直接发抖音链接,京东能用上花呗,小红书可以跟用户留个qq,抖音留言区回个微信号不需要战战兢兢……
然而当这一切依然不可能的话,互联网又如何做到真正互联?
我们拭目以待新玩法的横空出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维小维生素。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董云龙 )